教育、就业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可行能力对于中国区域贫困差异的影响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裴艳丽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5[经济学-世界经济]
主 题:区域贫困差异 可行能力 反贫困 教育 就业 公共卫生服务
摘 要: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问题。联合国将贫困列为社会发展进程的三大问题之首(三大问题分别是人口、污染和贫困)。反贫困一直都是解决这三大问题的热点和难点。尽管得益于长期反贫困政策,绝大多数地区已经解决贫困人口衣食问题,然而一些严重的问题依旧存在。例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可持续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社会不稳定,这说明消除贫困依旧征途漫漫。进入二十一世纪,贫困已然不单纯指物质资源匮乏。相反,贫困指的是人们生活艰辛、痛苦,丧失认知和沟通的可行能力,尊严和自信荡然无存,进而被整个社会排斥。现如今,贫困在全球范围内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亦是如此。本文主要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同时,本章也会阐述本篇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所在。第二章针对国内外有关贫困和区域贫困差异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介绍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并分析可行能力和社会福利及区域贫困差异的关系。此外,本章试图在以往对社会福利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给出社会福利的定义。第三章首先介绍了中国区域贫困差异的现状。此后本章会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运用Stata 13.0软件)进行社会因素(教育、就业和公共卫生服务)和区域贫困差异的回归分析。本章将解释选择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原因,列出测量结果并分析上述社会因素和区域贫困差异的关系。此外,本文还将研究探寻导致该测量结果的原因。第四章会首先回顾中国近年来消除贫困的战略,接着提出政策建议和反区域贫困差异的新思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就业和公共卫生服务。第五章总结整篇论文,再次强调拥有使用社会因素的可行能力对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并提出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及重点。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前有关贫困的学术研究大多关注经济要素和贫困之间的关系,鲜有学者研究导致贫困问题的社会因素。本文试图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探索社会因素和贫困程度的关系。第二,现阶段研究都是从全国层面测量贫困和研究减贫政策。本文基于区域贫困测量结果涵盖全国31省(市)研究区域贫困差异。第三,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号召,本文试图从省级而非国家层面测量和分析贫困程度,并针对各省市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从教育、就业和公共卫生服务角度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