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下游南昌段淡水蚌类分布格局及对水文特征的适应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吴小平
授予年度:2013年
主 题:赣江下游南昌段 蚌类 分布 现存量 种群结构 水文特征 适应
摘 要:淡水蚌类是淡水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水生生物,它们运动缓慢,生活区域相对固定,对环境变化的耐受能力弱,是最易受到威胁的类群之一。赣江是江西省第一大河流,淡水蚌类物种丰富。作者于2010年的11月-2011年2月和2012年10月对赣江下游南昌段蚌类进行调查,分析了该江段淡水蚌类种类组成、分布和生物量及其对水文特征的适应,同时提出资源保护措施和对策,为淡水蚌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记录赣江下游南昌段淡水蚌类12属29种。圆顶珠蚌、中国尖嵴蚌和卵形尖嵴蚌为该区域的优势种,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5.13%、14.65%和10.76%。8个断面平均生物量和密度为44.90±3.43g/m2和4.65±0.43ind./m2。2.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淡水蚌类多样性。数据显示,它们分别在断面Ⅳ(南昌大桥)、断面Ⅶ(香槟广场)和断面Ⅷ(生米大桥)指数较高,在断面I(八一大桥)均低;生态优势度指数显示,断面Ⅰ(八一大桥)较高,表明该断面群落内物种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匀,优势种群占主导地位。3.区系相似性分析表明,8个断面可分为3类。断面Ⅱ(新龙大厦)、V(赣江公园)、Ⅶ(香槟广场)为一类,该类断面环境相似,底质主要是沙底,种类组成较相似;断面Ⅰ(八一大桥)和Ⅷ(生米大桥)为一类,它们冬季多干旱或水较浅,夏季水流较急,底质比较复杂,并且定量采集多为空壳;Ⅲ(秋水广场)、Ⅳ(南昌大桥)、Ⅵ(音乐广场)为一类,这三个点流速为平缓或较缓,底质主要是淤泥底。4.对21种蚌类种群结构分析表明,6种蚌为增长型,12种蚌处于稳定型,3种为衰退型,高顶鳞皮蚌和橄榄蛏蚌未采到活体,为稀有种。5.分析了环境因子对蚌类物种数和现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深6.0 m则较少;淤泥底质蚌类物种数较多,生物量和密度较高,硬泥底质则较少;流速为0-0.3 m/s,蚌类物种数较多,生物量和密度较高,0.4-0.7m/s时较少;透明度80cm物种数较少,生物量和密度较低。初步表明水深小于2m、流速为0-0.3 m/s、透明度为65-80cm,且底质为淤泥的水体可能是蚌类适宜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