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傅译《贝多芬传》之艺术特色研究 收藏
傅译《贝多芬传》之艺术特色研究

傅译《贝多芬传》之艺术特色研究

作     者:凌燕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宋学智

授予年度:2014年

学科分类:050203[文学-法语语言文学] 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1[文学-文艺学] 

主      题:傅雷 《贝多芬传》 艺术修养 翻译文学经典 

摘      要: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大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一直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译作以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作品为主,共计三十余部,约五百万字。在众多的译作中,傅雷自认为最传神的是罗曼·罗兰。傅译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名人传》不仅体现了译者的翻译观和扎实的翻译功底,而且显示了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卓越的艺术鉴赏力。 一直以来,在我国译介,傅译罗曼·罗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上,而作为傅雷早期译作的《贝多芬传》常常被忽视。事实上,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的作品就是从阅读并受到《贝多芬传》影响开始的。傅雷初次读到《贝多芬传》就被其深深感染,后来,傅雷想通过《贝多芬传》给处在彷徨期的中国青年以启迪,“把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他坚信,能带给他巨大震撼的作品必能感染更多的中国读者。一切如傅雷所愿,在这本书出版后,时至今日,《贝多芬传》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因此,本文以《贝多芬传》为研究对象,分析傅雷的艺术修养对其翻译观以及翻译实践的影响,揭示傅译《贝多芬传》的艺术性,论文还结合傅雷初译本精要《贝多芬评传》,同时期的陈占元译本,当代张冠尧、艾珉译本,陈筱卿译本以及鲁睿译本,运用个案研究以及版本比较法,将六个译本进行比较,揭示傅雷在字词、句法、修辞上的翻译技巧以及傅译特色,从中挖掘出傅译《贝多芬传》之所以能产生和罗曼·罗兰原著同样感染力的原因。 论文共分为三章,外加绪论和结论。 第一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概述了《贝多芬传》的写作背景以及在中国译介的情况。罗曼·罗兰原著《贝多芬传》吸引了一代代的法国人争相阅读,不愧为文学经典。第二节先对经典和文学经典做了概括性介绍,接着着重以傅译《贝多芬传》为例,分析了构建翻译文学经典的基本要素。傅译《贝多芬传》之所以能成为翻译文学经典,除了原著本身的艺术价值、译入语环境和读者的影响之外,译者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围绕傅雷“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的观点展开论述。第一节讲述傅雷与艺术,特别是音乐结缘的过程。四年的法国留学生涯奠定了他一生的事业基础。第二节着重分析了傅雷翻译观与其艺术修养的关系,分别阐述“神似说和“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与其艺术修养的关系,揭示傅雷翻译思想的形成与其深厚的艺术修养是紧密联系的。第三节阐述了傅雷艺术修养对其翻译实践的影响。纵观傅雷三十多部译作,有7部直接或间接与艺术有关。《艺术哲学》堪称一部艺术史,《贝多芬传》和《约翰·克里斯朵夫》毋庸置疑与音乐有关。总之,傅雷深厚的艺术修养是他踏上翻译道路的引导者,是他翻译思想的来源,更是他翻译实践的有力工具。 第三章从字词、句子、修辞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具体案例对比与分析,揭示傅译《贝多芬传》的艺术性,并从行文流畅,神似和四字结构三个方面概括傅雷的翻译特色,进一步揭示出傅译《贝多芬传》之艺术性与感染力。 通过以上分析,论文得出以下结论:“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的翻译思想表明了傅雷对于艺术修养的重视,同时,艺术修养对于他翻译思想的形成和翻译实践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其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外国文学经典《贝多芬传》能成为中国的翻译文学经典,傅雷深厚的音乐修养和艺术造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傅雷扎实的语言功底和饱满的翻译激情,使得《贝多芬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代的中国读者,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经久不衰。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