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同意打长春——试析辽沈战役作战方针形成过程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勇
授予年度:2004年
学科分类: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60205[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030503[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6[历史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0602[历史学-中国史]
摘 要:在有关辽沈战役作战方针形成问题的研究中,对1947年5月20日至1948年2月7日期间,毛泽东、中央军委酝酿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重要过程的整理、分析是一个薄弱点。由于人们对毛泽东、中央军委1948年2月7日电报中的“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思想理解有误,因而,造成了对“1948年4月,毛泽东、中央军委同意东北人民解放军攻打长春问题认识上的偏颇。认为毛泽东当初并不同意打长春,之所以批准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提出的攻打长春的作战计划,是出于对前线指挥员的尊重,甚至是迁就。 本文结合当时全国政治、军事形势的演进,以1947年5月20日至1948年9月7日期间,中央军委与东北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之间,有关东北作战方针问题的往来电报作为第一手材料,对之加以认真梳理、分析,全面考察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形成过程,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最初构想到不断探求,进而逐渐坚定的过程。这一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应以1947年5月20日,毛泽东关于《东北作战方针及关内战局》的指示电为起点。1948年2月7日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报中“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思想的提出不能表明辽沈战役作战方针已经形成。辽沈战役作战方针形成的标志是1948年9月7日,毛泽东、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电报。 第二、毛泽东、中央军委酝酿与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略决战的过程中,中长路、北宁路;长春、锦州的战略指向是随着全国及东北战局的不断变化、发展,而逐渐移至北宁路,移至锦州的。毛泽东、中央军委同意东北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攻打长春,并不仅是出于对前线指挥员的尊重,更非迁就,而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审时度势,经过慎重思考后的一种主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