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文学中的忏悔意识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姜文振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6[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 要:忏悔是盛开在西方宗教土壤中的“恶之花,忏悔意识也是西方文学中以基督教大环境为背景的产物。忏悔意识在中国新时期反思文学中的呈现,则是一种道德的规范和灵魂的自省。反思文学是对于文革、十七年以至更早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的艺术表达。在反思文学中,面对多灾多难的民族和备受煎熬的肉体,作家不再满足于抚摸伤痛、控诉过往的罪恶,而是希望通过文学表达忏悔意识,在民族灾难和灵魂救赎中力争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 本文第一章首先讨论了“反思与“忏悔的不同含义。“反思是一种理性的行为,通过不断完善自我而达到人与集体、社会的和谐。“忏悔是一种隐秘的心理活动,是以上帝为绝对信仰进行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责罚。“反思文学虽然以“反思为名,但它在对于历史、人性、灵魂的反思、省察中蕴含着一种类似于西方宗教文化中的“忏悔意识的思想容量。虽然这种忏悔意识可能仅仅是初步的,许多作品中的忏悔意识可能是不彻底的,更未表达出那种基督教意义上的忏悔意识,但反思文学对于过去的年代的深刻反思、对于人性中的罪恶的剖解和对于那隐匿在黑暗悬崖之巅的自身弱点的撕裂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就反思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看,它所包含的忏悔意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创伤控诉型忏悔、正反对立型忏悔和自我解剖型忏悔。 本文第二章是对反思文学中表征着忏悔意识不同类型的作品的个案读解。一是创伤控诉型忏悔,这类作品的作者多是灾难的亲历者和受害者,他们在劫难之中积郁了强烈的难以宣泄的悲愤情绪,故在作品中多表现为疾声的控诉和激烈的呐喊,其忏悔主体往往是站在国家与民族立场上的个人,忏悔的内容也多是对于党的错误政策方针、对于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对于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反省和回顾。这种类型的作品以《剪辑错了的故事》为代表;二是正反对比型忏悔,这类作品逐步将目光聚焦于个体自我身上,虽然同样是宣泄着激昂的情绪,但其忏悔意识却表现出了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绪,由对过往历史中人的罪恶的严厉批判进一步深化到对于人性的恶的考察,并从道德、良知和责任方面加以审视。但这种类型的忏悔又因其善恶泾渭分明的表达方式而无法对人性的恶给予冷静辩证的剖析,存在着暴露有余而自我审视不足的缺陷。这种类型的作品以《芙蓉镇》为代表;第三种是自我剖析型忏悔,这种忏悔类型已然达到了对于灵魂毫不掩饰的揭露和批判的程度,这类忏悔在情绪上也许没有达到沸点,但内心的指向却已经达到了灵魂的冰点,这是用凛冽的目光作为手术刀对灵魂进行的自我解剖,类似于西方宗教式的灵魂忏悔。这种类型的作品以《绿化树》为代表。 本文第三章通过考察中国文学中的忏悔意识的发展及弱化,对“忏悔意识进行进一步的审视与思考。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演进历程中,忏悔意识并未沿着一个向上的路径持续发展,而是在政治风云的变幻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中呈现出复杂的面貌,在当今消费文化繁盛、新媒体艺术博兴的语境中有逐渐丢弃审视灵魂的应然态度而沉溺于娱乐之中的态势。由此看来,反思文学中的忏悔意识仍然是有着其重要的启示意义的,它启示我们,文学中的忏悔意识的缺失将导致灵魂无处安放,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中忏悔意识的缺失则会使灵魂有恃无恐。因此,在社会与人的发展中,与忏悔同行将使灵魂在遥远的旅途中得到安置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