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偏差与刘易斯拐点的滞后效应研究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叶焕民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120301[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120202[管理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3[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 020207[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6[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摘 要:中国经济正处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全面转变的关键时期,分析研究结构偏差与刘易斯拐点的滞后效应,可证明二元结构理论和劳动力转移模型,对中国国情的适用性,完善经济结构转变理论和劳动力转移理论。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使中国经济成功实现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本论文通过查阅文献、整理资料等方法了解刘易斯拐点的相关研究,并提出刘易斯拐点滞后,通过统计、比较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向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刘易斯拐点结合研究,分析刘易斯拐点的滞后效应。其研究对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及研究的意义,介绍文章的研究思路、基本方法、论文的基本框架以及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简述刘易斯拐点及标准理论,选定研究依据,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界定文章的研究内容和范围。第三章结合数据资料分析我国结构偏差现状,根据标准结构理论找出结构偏差的根本原因,并具体说明刘易斯拐点滞后的具体表现。第四章从宏观和微观不同角度,分别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劳动力转移的时间与空间、产值与就业比例、城市与农村,说明刘易斯拐点滞后效应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第五章提出消解刘易斯拐点滞后效应的路径,结合国外可借鉴的经验,依据自身国情提出土地规模化经营,提出制度建设的相关建议。 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现阶段,产值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偏差,即刘易斯拐点的明显滞后。其滞后效应包括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正面效应主要反映在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较长时期的稳定,负面效应则反映在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匹配,延缓了城市化进程;延缓了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城乡差距的缩小,使劳动就业制度建设和社会发展也相应滞后。应稳步消除负面效应,促使中国顺利度过刘易斯拐点,稳步过渡到现代化工业社会。 本文的创新点:1.将结构偏差与刘易斯拐点结合研究,以说明二元结构状态下劳动力的转移路径和过程;2.从刘易斯拐点滞后的角度出发,研究其滞后效应及现有制度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化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