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36年中国的进口替代工业与对外贸易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周建明
授予年度:2000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0206[经济学-国际贸易学]
主 题:1912-1936年 进口替代工业 对外贸易
摘 要:近代中国是后发外生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在不平等条约的约束下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外经济交往,提供了国与国之间,生产方式与生产方式之间横向比较的机会,提供了争取近代化的有力手段——兴办近代工业,在王业领域内进行广泛的进口替代。本文主要就我国1912—1936年的对外贸易情况,对我国该期内进口替代工业的启动与兴起、进口替代所达到的程度、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所起的历史作用,以及关税与银价对我国进口替代工业与对外贸易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中国进口替代工业的启动与对外贸易。进口替代工业是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启动的。对外贸易启动了国内商品市场,暴露了土货与洋货的优劣,是近代工业技术从外国转移到中国的一个重要媒介。商人在中外贸易中所得的利润,为中国进口替代工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本,使中国近代的进口替代工业一步一步地扩展。据1936年《中国经济年鉴》记载,中国近代工业行业中,进口替代行业占了行业总数的77.8%。同时,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需要从国外购买机器和原料,并需要在国外寻找一些市场,这又反过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 进口替代程度与对外贸易。由于生产决定流通,中国进口替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改变了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变,又反映了当时中国王业的进口替代程度。1912—1936年中国的进出口商品情况,表明了我国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层开,尤其是以纺织业为骨干的轻工业,不但在进口替代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而且已有部分出口导向的成果,重化工业开始起步,并获得初步发展。根据工业品的进出口值和国内市场的自给度可以把该期内中国工业的进口替代程度分为四大类型,(一)进口替代成功或较为成功的工业。该类工业部门的产品进口值一般只占当时中国市场消费量的20%以下,本国制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在80%以上,这类工业主要有棉纺织工业、面粉工业、针织工业、搪瓷工业、水泥工业和卷烟工业等。(二)进口替代半成功的工业。这类王业部门的产品与外国产品的竞争激烈,中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各在50%上下,且波动幅度较大,如橡胶制品、电扇、肥皂、酸碱类、机制纸品、毛纺织品等。(三)外国商品占优势的工业,这类工业部门的本国产品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市场占有率低于25%,外国产品充斥市场,占75%以上,如机械、电动机、化工原料、五金制品、电气仪表和化妆品等。(四)基本无替代的工业。直到1936年,这类工业中国尚无生产仿制,属替代空缺,所需产品全依赖进口,如汽油、煤油、柴油、各种机床、精密仪器、化纤制品、新兴建筑材料、交通车辆和高级生活用品等。 中国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趋势。中国近代的进口替代工业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开始,到抗战前夕,经历了五、六十年,有它自己的发展趋势:(一)进口替代由开始时的被动性、盲目性逐步向主动性和有计划性转化。这主要表现在进口替代工业发展条件的进步方面,(二)进口替代工业由初级向高级发展。进口替代工业首先在技术含量低、投资少、投资周期 短的行业(棉纺工业)获得较大发展,逐步向技术含量高,投入大的行业(重化行业)转移。 (三)进口替代工业行业由单一转向整个工业。进曰替代工业行业是从进口量大,本国市场广 阔,国内原料充足,技术要求不高的棉纺织业开始,逐渐转向食品加工、火柴、水泥、卷烟等 行业,其趋势是向整个工业行业扩展。 进口替代工业的历史作用。进口替代工业的建立促进了我国近代经济结构的改变与改善;使我国经济实力得到不断增强:改菩了我国在当时世界贸易格局中的不利地位,这就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但是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 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中国当时国际收支赤字的严重程度,限制、束缚中国充分合理地利用国 际分工、国外资源市场和技术更新。不过从该期的中国工业全局看,其积极作用是主流,对中 国当时经济具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其负面作用是次要的,只是对部分经济有影响,这对整个 经济来说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关税与银价是影响中国近代进口替代工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关税作为一项调节国际经 济关系的主要杠杆,对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具有巨大的调节作用,它对中国的工业 与外贸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立竿见影。1935年* 月前,中国是国际上唯一采用银本位制的 重要贸易国家,由于中国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