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性别助长和注意力方向的调节作用的研究 收藏
性别助长和注意力方向的调节作用的研究

性别助长和注意力方向的调节作用的研究

作     者:王新珠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亚同

授予年度:2006年

学科分类:0402[教育学-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教育学] 040201[教育学-基础心理学] 

主      题:性别助长 助长模式 注意力方向 

摘      要:性别助长效应指当事人在进行某种作业任务时,由于异性他人的在场,而出现的作业绩效不同于同性他人在场的现象。它属于社会助长的一个特殊的考察领域,由中国学者金盛华于1989年正式提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有三种取向:生理唤醒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生理心理社会模型。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社会认知的理论,兼有生理唤醒理论的一些观点,来对实验中出现的性别助长效应作了心理机制上的探讨。 实验1是一个先行性的探究,它的结果包括:在以色词为作业任务的情境中,(1)男被试在作业过程中呈现了较大的性别助长效应,而女被试呈现的助长效应较小;(2)男被试主要采用了“做得更快的策略而呈现了性别助长效应;女被试主要采用了“做得更正确的策略并且兼有“做得更快的策略而呈现了性别助长效应。实验1是实验2的基础。 实验2增加了被试的注意力方向这一因素,意在考察注意力方向对性别助长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在注意力内投的条件下,男被试呈现了显著的助长效应;而在注意力外投的条件下,助长效应不明显。并且,助长效应的具体模式和实验1中的一致:男被试主要采用了“做得更快的策略来提高总绩效。对实验1和实验2中出现的结果,作者主要从社会认知的理论给予了阐释,认为,男被试更倾向于知觉到异性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而增强了自我展示的动机;女被试由于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威胁,和作业任务本身特点的限制而没有呈现较大的助长效应;并且由于社会赞许的性别特质不同,男女被试在性别助长效应中表现了相反的助长模式。 与其它众多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并没有满足于方向性的探究,而是引入了效应值和统计检验力来对实验数据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并以此谨慎客观地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其中,男女被试呈现相反的异性助长模式这一结论是任何先前的研究极少涉及的。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