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虚拟的物性——从物派、极少主义雕塑到数字艺术的创作 收藏
虚拟的物性——从物派、极少主义雕塑到数字艺术的创作

虚拟的物性——从物派、极少主义雕塑到数字艺术的创作

作     者:张浩瀚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唐勇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1304[艺术学-美术学] 13[艺术学] 08[工学] 080203[工学-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工学-机械工程] 

主      题:数字虚拟 物性 数字艺术 物派 极少主义 

摘      要:人对物质世界中存在物的认识,是哲学思考的永恒母题。从柏拉图模仿说认定真实世界存在物的非真理性开始,到笛卡尔对真实世界数学特质的肯定;从康德对真实世界存在物的不可知态度,到海德格尔认为世界是以人类为参照意义上的世界,从而创造了此在,人类对真实世界的追问延续至今。如今人类开启了数字化时代建构了虚拟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也影响了人对存在物的认识。虚拟世界是一种异质的现实,它根植于现实世界,但又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全然复制。“把虚拟现实与传统表现形式如绘画或者电影区分开来的是,虚拟现实主要不是指涉超越传统表现形式的现实世界,而是构成了一种不同的“在世界中存在的类型。这种不同的“此在的类型,有时甚至能决定人认知事物的方式。尤其在当下的时代,虚拟世界已经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媒介,它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方式甚至决定了它们的内容。在此背景下,研究虚拟衍生物的物性不仅是对人类永恒追问的时代回应,也是对我们生存状态的现实关照。柏拉图的摹仿说哲学将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感官世界,两者二元对立,为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设定了基调。在他眼中,存在着只能用理性认识的永恒实体——理式,感官世界中的事物是对这些理式的粗劣模仿。而艺术,则是对这些“粗劣模仿的再次模仿,因而是跟真理相隔离的(柏拉图:《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更关注艺术,他们都认为艺术根本上是对自然的模仿,不同的是柏拉图认为一个艺术作品跟真理隔着数层,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在研究事物并将它们转化为艺术的形式时,艺术直接的就在处理普遍的真理(理式)。因此亚氏肯定了艺术的认知价值。后来普罗提诺在《九章集》中进一步认为艺术品不是对不完美的自然对象的模仿,而是理式本身直接的,因而是最高级的表达方式。至此艺术家不再被认为是对自然低级模仿的工匠,艺术行为成为了一种对世界本质的、哲学的认知行为。基于这种观念的转变,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家不断被赋予各式各样的神圣力量。米开朗基罗就认为雕塑家和上帝一样把人体从顽石中解放出来,达芬奇也宣称艺术家在作品中重新创造了上帝的作品。而现代,尤其是在浪漫主义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先锋派运动中,艺术家甚至取代了上帝早在文艺复兴时就留下的空位,成为世界新的造物主。这导致了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与模仿说和现实主义的彻底决裂。诸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的艺术形式,为的不仅是模仿现实世界,而且还要解构和改变现实世界,或者说要创造一种异质的现实。艺术看来也并不是要描绘世界,而是要改进和创建一个新世界,而这正是虚拟现实的目标。比如现今的vr和ar技术,就是在创造这样一个新的世界,技术语言在此意义上跟艺术语言结合了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凭借虚拟揭示了地理空间,而现代信息技术则让我们栖居在我们自己的虚拟中。我们不再利用虚拟以逃避现实,而是创造一种异质的现实。艺术结合技术创造出来异质的现实是否能继续人类的追问?虚拟存在物是否具有类比现实存在物的物性?虚拟存在物的物性是否能作为艺术处理的材料进行本质研究?本文将从物派和极少主义雕塑的理念出发,尝试对虚拟存在物的物性加以探讨,从而更好的实践数字艺术的创作。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