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研究 ——以襄樊市城区为例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占岐
授予年度:2009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2802[工学-农业水土工程] 08[工学] 0828[工学-农业工程] 120405[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
摘 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土地资源配置状态与人类活动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一方面,土地资源配置直观的映射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并服务于区域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深刻的影响着土地资源配置状态,并驱动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作为土地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建设用地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资源基础,其数量、结构、空间分布的差异以及在各行业的不同分配,给一定区域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及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资源瓶颈约束也进一步加剧,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建设用地资源,是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以优化配置模型与方法为研究主要内容,通过剖析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内涵,从数量、时间和空间多角度探讨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技术与方法,并以襄樊市城区为例,从总量控制、时序安排和空间布局三个方面,构建基于多方案的建设用地总量求解模型,同时对用地时序进行了安排,在此基础上,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对不同时段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最后借助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建设用地空间配置问题,并在GIS平台上加以实现。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理论分析 这是研究的基础部分。在简要阐明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内涵,挖掘其时空特征,阐述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地域分工及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系统理论、土地稀缺性原理、区位理论、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模型与方法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2)建设用地定量、定序、定位优化配置的模型与方法 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上述理论支撑下,以定量分析手段为主构建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模型。首先提出基于部门分解方案、GM(1,1)方案和人口-经济双因素回归方案的多方案建设用地定量定序配置模型,对不同时段建设用地总规模进行预测和控制,各方案在模型中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各时段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并引入信息熵分析比较各时段建设用地利用的有序程度。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中,根据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原则,引入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概念,论述在GIS平台上实现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方法与途径。 (3)以襄樊市城区为例,建立适合该区域的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模型和方案 这是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基于上述模型框架,首先分析襄樊市城区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建设用地结构、布局和历年动态变化情况,结合实际调查收集的基础数据资料,建立襄樊市城区建设用地定量定序求解模型,并对各时段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分析,然后借助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对襄樊市城区各子区域的建设用地规模配置进行研究,得到各时段建设用地配置方案,通过Gls平台实现区域建设用地定量、定位、定序配置的统一。主要研究手段是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客观分析为主、客观模拟与实际调研取证相结合。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的主要成果包括: (1)提出了基于部门分解方案、GM(1,1)方案和人口-经济双因素回归方案的多方案建设用地定量定序配置模型,运用半定量分析方法确定各方案在模型中的权重;(2)分析了襄樊市城区建设用地配置现状,运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模型揭示了其建设利用的有序程度;(3)根据襄樊市城区实际情况,构建了建设用地定量定序求解模型,从时间维度上对建设用地规模进行了约束;(4)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对研究区域建设用地空间配置进行探讨,实现了襄樊市城区建设用地时空优化配置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