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生物絮团养殖系统的黄颡鱼养殖效果研究 收藏
基于生物絮团养殖系统的黄颡鱼养殖效果研究

基于生物絮团养殖系统的黄颡鱼养殖效果研究

作     者:张世阳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谭洪新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090801[农学-水产养殖] 0908[农学-水产] 09[农学] 

主      题:生物絮团 循环水养殖 碳氮比 混合液悬浮固体 非特异性免疫 

摘      要:传统的池塘高密度养殖模式是一种通过大量换水,大量用药来维持养殖水体的水质稳定和养殖动物的健康,从而达到高密度养殖目的的养殖模式。但是这种养殖模式也造成自然水源的污染、疾病频发和水产品安全等诸多问题。传统的池塘高密度养殖模式已经严重妨碍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是指通过对养殖水体的物理和化学等方法处理,来达到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生物絮团养殖模式是通过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和硝化作用来达到处理排放到养殖水体中的氮素,实现零换水的养殖模式。这两种养殖模式都是我国水产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黄颡鱼在这两种养殖模式下的养殖效果研究都鲜见报道。本文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生物絮团、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黄颡鱼养殖效果的对比研究为研究黄颡鱼在生物絮团和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其生长消化和免疫能力的变化,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和生物絮团养殖系统(BFT)养殖黄颡鱼(9.68±1.50)g60d。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期间总氨氮和亚硝态氮一直处于较低浓度,从第12天开始BFT组总氨氮浓度高于RAS组。实验结束时RAS组和BFT组的终末密度分别为(4.22±0.57)和(3.45±0.65)kg/m3,RAS组的末均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BFT组。RAS和BFT组的胃脂肪酶、肠脂肪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血浆甘油三酯和血糖含量在实验结束时没有显著差异(p0.05)。RAS组的血浆总蛋白和总胆固醇显著高于BFT组(p0.05)。2.不同饲料C/N对生物絮团黄颡鱼养殖效果的影响为了研究黄颡鱼生物絮团养殖所适宜的饲料C/N,实验分析了不同C/N比对水质和黄颡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C/N为8.0:1),实验组在基础饲料上添加葡萄糖,控制C/N分别为12:1和16:1。结果显示,整个实验期间三组的总氨氮和亚硝态氮一直处于较低浓度,实验结束时C/N 8组的总氨氮浓度显著高于C/N12和16组(p0.05)。三组的硝态氮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都持续积累。养殖结束时,终密度、末均质量、饵料系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束时,三组的胃脂肪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C/N16和12组的肠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且显著高于C/N8组,C/N16和8组的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都显著高于C/N12组(p0.05)。3.不同混合液悬浮固体对生物絮团黄颡鱼养殖效果的影响为了研究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不同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对黄颡鱼的生长、水质、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本实验调控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的MLSS分别为50-100mg/L(L组)、350-400mg/L(M组)和750-800mg/L(H组),养殖黄颡鱼30d。实验表明不同MLSS对黄颡鱼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整个实验期间三组的总氨氮和亚硝态氮一直处于较低浓度,硝态氮持续积累。实验结束时,三组的胃脂肪酶活性为H组M组L组(p0.05),M组和H组的肠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且高于L组(p0.05),三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为M组H组L组(p0.05),L组和H组的胰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且低于M组。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