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农村信用社双重改革目标的相关性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收藏
农村信用社双重改革目标的相关性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农村信用社双重改革目标的相关性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作     者:孙丽娟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冯庆水

授予年度:2009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1[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020204[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 

主      题:农村信用社 双重改革目标 目标冲突 相关性 缓和矛盾 

摘      要:2003年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启动,本轮改革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双重目标:一是要使农信社更好地服务“三农,二是要实现农信社的商业可持续发展,简言之,“社农双赢。“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信用社是支农主力军,是联系农民最重要的金融纽带,服务“三农是农信社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此农信社的改革无论怎样改,支农的宗旨绝不能变,这是事关全局的政治、社会问题;而实现农信社的商业可持续性是农信社承担起支农重担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对于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信社而言,其支农必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能因为片面强调支农而牺牲农信社的发展。然而,由于农业的弱质性,改革的双重目标间具有矛盾性,但随着农信社主客观条件的改善,二者间的矛盾又具有缓和甚至消除的可能性。本文选取安徽省4家不同组织形式的农信社2004-2008年的数据,研究本轮改革启动以来农信社商业可持续性与支农力度间的相关性,以探寻双重目标间的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够得以调和,双重目标在农信社运作过程中能否兼顾,“社农双赢能否实现。 本文在对农信社的改革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后,对农信社双重改革目标的内涵及意义进行论述,并指出定性分析难以明确二者的相关性。随后,依托20组样本点数据,进行双重改革目标的定量分析。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农信社的商业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对样本农信社的商业可持续性进行综合评分,接着构建农信社支农力度的评价指标,对样本农信社的支农力度进行综合评分,继而对商业可持续性得分和支农力度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显示农信社的商业可持续性与支农力度间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实践中双重目标间的矛盾已呈现缓和,农信社服务“三农与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是可以兼顾实现的,“社农双赢可以实现。最后分析矛盾缓和的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本文结构如下: 第1章引言。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回顾。基于现有研究,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重点对2003年启动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进程、路径、主要特点以及阶段性成果进行论述。 第3章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双重改革目标。论述本轮农村信用社双重改革目标的内涵、意义,并对双重目标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 第4章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可持续性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样本农信社的商业可持续性进行综合评分。 第5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力度评价。构建农信社的支农力度评价指标,进而计算样本农信社的支农力度评价指标得分。 第6章农村信用社商业可持续性与支农力度的相关性分析。将前两章得到的样本信用社商业可持续性得分与支农力度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性结论,并论述成因。 第7章成因与对策建议。就成因提出对策建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