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20世纪壮族音乐教育传承研究 收藏
20世纪壮族音乐教育传承研究

20世纪壮族音乐教育传承研究

作     者:方可波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高敏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030405[法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304[法学-民族学] 03[法学] 

主      题:壮族 音乐教育 传承 

摘      要:本文将二十世纪壮族音乐教育近100年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一历史阶段我国壮族家庭、学校、社会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发展、关联等问题,从中总结出得失与规律,以作为我国壮族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依据和参考。对于中国壮族音乐教育发展过程的研究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拓荒期(1901-1949):新中国成立之前,壮族音乐教育以家庭与社会自发传承为主要载体,多为父母或邻里长辈口头传授,同时通过歌圩、歌会等形式聚集交流学习。这一时期的壮族音乐传承与壮族文化生产知识传承密不可分,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性和教育性。学校中的壮族音乐教育包含在传授少数民族音乐的学校教育之中,如1935年成立的少数民族特种部族培训班与1938年成立的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培训机构以培养少数民族师资力量为主要目的,并非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所学音乐课程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包含壮族音乐教育在内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只是在课余活动组织中有所涉及。二、探索期(1950-1978):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是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曲折前进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的壮族音乐教育在民间依然以家庭传承为主,但随着解放大军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音乐逐步受到重视,已经有部分音乐研究者开展壮族音乐记谱与改编等工作,但成果比较零散、有极大的随机性,缺乏整体规划。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音乐的学校教育开始得到重视。国家为了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材,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及各地的音乐院、校开设了民族班和各种进修班,专门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材。各少数民族地区也相继成立了艺术学院和艺术学校,壮族音乐学校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改革开放前壮族音乐教育虽有过部分停滞,但仍然在困境中缓慢地、曲折地前进。三、发展期(1979-1999):改革开放后,壮族音乐的民间传承可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地区的壮族音乐新信息大量涌入,就此没落,很少再有人传唱学习。另一部分地区则由于之前被过度压抑引起逆反心理,一旦“解禁,壮族音乐的教育传承蓬勃发展。文化部和中国音协发布《搜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的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史无前例的搜集、整理传统音乐的高潮,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逐步建立起一支搜集、整理和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的专业队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也在这一时期成立。改革开放后,广西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学校教育的典型“少数民族歌手班成立,广西少数民族学校音乐教育开始正式发展,输出了大量壮族音乐人才四、繁荣期(2000-2010):进入21世纪以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与学者的重视。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硕果累累,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规模,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逐渐深入,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纵观20世纪,我国的传统音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未能在音乐教育中占据应得的地位,大多作为文化拓展部分纳入音乐教育课程之中。而少数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所占比例更低,在部分时期甚至完全空白,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有所变化。关于20世纪壮族音乐教育的研究以及未来发展本文有以下几点思考:一、开设壮语课程是壮族音乐教育能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二、培养壮族音乐的继承人是当前壮族音乐教育的紧要任务;三、培养师资力量是壮族音乐教育的重要问题;四、国家政策支持是壮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提:五、增强民族认同感是壮族音乐教育的一大助力。总之,现今的壮族音乐教育研究急需一个完善的体系构架。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把壮族音乐教育放到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中,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加强实证,并积极争取政策对于壮族音乐教育的支持。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