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粒度、接种载体对侧耳菌提高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杰
授予年度:2008年
学科分类:090502[农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0905[农学-畜牧学] 09[农学]
摘 要: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牛奶、牛肉和羊肉消费量逐年增多,但是2007年我国退牧还草3460万公顷(温家宝,2008),这一增一减使得优质粗饲料的供求矛盾日趋突出。我国秸秆产量大、来源丰富,但是粗纤维结构导致秸秆营养价值较低。白腐真菌因极强的粗纤维降解能力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且在实验室条件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应用方面鲜有研究,针对这一现状,本课题做了以下4部分研究:试验1研究菌种接种载体的组成、来源对侧耳菌生长的影响,探讨培养料作为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接种载体的可行性;试验2~4从侧耳菌生长速度、降解酶活性、秸秆粗纤维含量及粗纤维瘤胃48小时消失率等方面研究了玉米秸秆粒度、侧耳菌菌种接种量、接种间距对侧耳菌提高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内容分述如下: 试验1,接种载体的组成、来源对侧耳菌生长的影响。设定四组接种载体:整粒玉米组、粒度4mm左右的破碎玉米组、比例1︰1的稻壳和麦麸组、比例2︰1的稻壳和麦麸组,试验期35天。结果显示,破碎玉米组侧耳菌长势最好,11.67天长满载体,稻壳2︰1组侧耳菌菌丝最弱,17.17天长满载体,表明谷物籽实特别是暴露胚乳的谷物籽实适于作大规模处理秸秆的接种载体,但处理秸秆成本不如稻壳类接种载体低廉。 试验2,秸秆粒度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饲料的影响。将试验玉米秸秆分成3组,分别由筛网孔径为1.5cm,2.5cm,3.5cm的粉碎机粉碎,试验期35天。试验结果显示,侧耳菌有优先降解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的特性,随玉米秸秆粒度的增大,漆酶、纤维素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力降低,玉米秸秆粗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随处理时间延长,各处理组按玉米秸秆粒度由小到大的顺序先后出现粗纤维降解的高峰。处理第20天1.5cm组、2.5组和3.5cm组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分别为24.44%、28.99%、30.39%和11.08%、10.89%、10.79%,且各组差异不显著,考虑到饲料加工成本及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的特点,过3.5cm粉碎机筛孔的玉米秸秆经侧耳菌处理20天较适宜作为反刍动物的粗饲料。 试验3,接种量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的影响。将玉米秸秆分成4组,侧耳菌接种量分别为2.5%、5%、7.5%、10%,试验期35天。试验结果显示,与2.5%组相比,5%组、7.5%组、10%组长满秸秆袋时间分别提前1.62天(P0.01)、1.90天(P0.01)、3.09天(P0.01);随处理时间延长,各组按侧耳菌接种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先后出现木质素降解酶系、粗纤维降解率变化的高峰。第20天2.5%组与5%组、7.5%组、10%组玉米秸秆干物质瘤胃48小时消失率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为51.32%、56.71%、57.17%、58.98%,比初始值提高25.89%、39.11%、40.22%、44.66%。综上,本试验中5%接种量组提高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效果介于10%组和2.5%组之间,与7.5%组差异不显著。考虑到玉米秸秆处理成本及菌丝代谢生理的特点,认为5%~7.5%适宜作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的接种量。 试验4,接种间距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的影响。玉米秸秆分成3组装入编织袋,每袋13kg、高度60cm,第Ⅰ组每15cm接种一层侧耳菌,接种量3%;第Ⅱ组每15cm接种一层侧耳菌,接种量5%;第Ⅲ组每10cm接种一层侧耳菌,接种量5%,试验期20天。结果显示:经侧耳菌处理后,各组玉米秸秆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干物质、粗纤维瘤胃48小时消失率都显著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干物质、纤维素瘤胃48小时消失率分别上升36.5%、38.94%、44.45%和25.11%、33.00%、29.16%。处理Ⅰ~Ⅲ组玉米秸秆粗纤维含量呈降低趋势,处理Ⅰ组干物质、粗纤维瘤胃48小时消失率显著低于处理Ⅱ和处理Ⅲ(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