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野螟形态学、生物学及性腺提取物用于种群监测研究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雷朝亮
授予年度:2009年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4[农学-植物保护] 090402[农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主 题:豆野螟 地理种群 生物学 形态学 人工饲料 生长发育 性腺粗提物 诱捕 田间调查 种群监测
摘 要:豆野螟Maruca vitrata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豆野螟属(Maruca),是一种重要的热带和亚热带豆类蔬菜害虫。寄主植物有豇豆Vignaunguiculata、扁豆Dolichos lablab、绿豆Vigna aureus、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大豆Glycine max等蝶形花科作物,对豇豆和扁豆的危害尤为严重。本文对北京市房山区、湖北省武汉市和广东省汕尾市三个地区的豆野螟种群进行了形态学、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并成功配制了一种适合豆野螟生长发育的人工饲料。在野外豇豆田利用豆野螟雌蛾性腺粗提物诱捕雄虫进行了田间种群动态监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北京、湖北、广东三个地理种群豆野螟形态学、生物学的比较研究 在北京市房山区、湖北省武汉市、广东省汕尾市三个地区采集豆野螟野生种群,在实验室进行饲养。对三个种群的生物学、形态学等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豆野螟北京种群老熟幼虫体长(16.04mm)、体重(0.069g)、蛹长(13.04mm)、蛹宽(3.51mm)、蛹重(0.049g)与豆野螟湖北、广东两个地理种群老熟幼虫体长(13.14mm、13.74mm)、老熟幼虫体重(0.061g、0.058g)、蛹长(12.16mm、12.38mm)、蛹宽(3.09mm、3.20mm)、蛹重(0.040g、0.041g)存在显著差异,三个地理种群之间其它形态学指标无显著差异。 除此之外,豆野螟北京、湖北、广东三个地理种群的卵发育历期、孵化率等无明显差异;幼虫的各龄发育历期、幼虫总发育历期等无明显差异;成虫的产卵量、寿命等也无明显差异;蛹的发育历期、羽化率等亦不存在明显差异。 2豆野螟人工饲料的配制及其对豆野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以天然寄主豇豆的花和荚作为对照,考察了一种改进后的人工饲料对豆野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的豆野螟幼虫总历期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人工饲料可以满足豆野螟幼虫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取食人工饲料的豆野螟1龄和2龄幼虫存活率低于对照组,3龄后的存活率则高于对照组。人工饲料饲养豆野螟一代和二代羽化率分别为96.72%和96.47%,对照组的羽化率为94.41%,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产卵条件对产卵量没有显著影响,但豇豆叶上卵的历期比滤纸和绒布短,且孵化率也较后两者高。实验结果证明人工饲料可以满足豆野螟幼虫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3利用豆野螟雌蛾性腺粗提物诱捕监测田间种群动态 2009年7月25日至10月5日,在湖北省武汉市慈惠农场使用豆野螟性成熟处女雌蛾性腺粗提物诱捕,对豆野螟田间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同时调查田间豆野螟幼虫种群发生动态,通过对比田间雄蛾诱捕量和田间幼虫的实际发生情况验证性腺粗提物诱捕对种群动态的监测。田间豆野螟性成熟处女雌蛾性腺粗提物诱捕数据表明,性腺粗提物诱捕监测到的种群动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2009年7月底至10月初田间共有三次诱蛾高峰出现,分别在7月31日、9月1日、9月30日前后,与田间调查豆野螟幼虫实际发生情况大致相符合。初步表明可以通过豆野螟雌蛾性腺粗提物的诱捕情况对田间发生情况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