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悬臂梁式种植固定义齿的回顾性研究 收藏
悬臂梁式种植固定义齿的回顾性研究

悬臂梁式种植固定义齿的回顾性研究

作     者:张震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德华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1003[医学-口腔医学] 100302[医学-口腔临床医学] 10[医学] 

主      题:牙种植体 累计存留率 边缘骨吸收 并发症 

摘      要: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伴随着口腔种植学科的发展,口腔种植治疗已经被大多数的医生及患者所接受。但是,目前在临床上有多数患者由于牙周病、外伤等原因致使缺牙区牙槽骨出现过多的吸收,以至于种植术区出现严重牙槽骨骨量不足,这些问题给种植修复治疗带来困难。虽然针对牙槽骨缺牙区骨量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来解决,我们统称为骨增量技术,包括上颌窦底提升技术、引导骨再生技术、骨牵张技术、onlay植骨技术等。尽管这些外科手术技术在临床上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有可预期的临床效果,但是这些外科技术的应用势必会增加种植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延长病人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本。采用悬臂梁式种植固定义齿(ICFDPs)的修复设计可以有效避开骨缺损区,降低手术复杂性,避免骨增量技术带来的缺陷。 从理论上讲,悬臂梁式种植修复设计改变了种植体的受力方式,增加了种植体侧向负荷以及旋转负荷,导致种植体颈部应力集中,这些不利的力学因素有可能导致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出现严重骨吸收甚至种植体失败。目前,随着国内外研究的深入,尽管有国外文献初步证实在特定条件下悬臂梁式种植修复设计的可行性,但是悬臂梁式种植修复设计的相关因素与种植效果之间的关系依旧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针对选择使用悬臂梁式种植固定义齿修复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包括种植体及修复体的累计存留率、生物学并发症、机械力学并发症以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等情况来研究和探讨悬臂梁式种植固定义齿的临床效果。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在第四军医大学种植科采用悬臂梁式种植固定义齿修复的58例病人,包括有60个修复体共103个种植体的临床病例及影像学资料。随访临床检查包括:种植体及修复体累计存留率(CSR)、改良出血指数(mSBI)、改良菌斑指数(mPLI)、探针深度(PD)及边缘骨吸收(MBL)。使用软件SPSS16.0对实验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实验一:悬臂梁式种植固定义齿随访期间种植体的累计存留率为100%,修复体累计存留率为92.3%。平均随访时间为31.5个月(5-81个月),随访期间观察到菌斑指数平均为0.95±0.62(最小值0,最大值2);改良出血指数平均为0.34±0.42(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探诊深度平均为2.87±0.73mm(最小值为1mm最大值为5.04mm)。随访期间共观察到有14颗种植体出现种植体周围粘膜炎。随访期内共观察到有11个修复体出现机械并发症,其中2个为粘接固位修复体出现小面积崩瓷,未见邻接丧失,占粘接固位修复体的4.7%;9个为螺丝固位修复体,占螺丝固位修复体53%, 实验二:在本研究中观察到所纳入的103颗种植体早期成功率为100%。平均愈合时间为5.33个月,愈合期内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值为0.63±0.52mm。种植体在功能负载后观察到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为值0.09±0.13mm,其中悬臂端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为0.08±0.12mm,而非悬臂端值为0.09±0.14mm,两者未见统计学差异。 结论 本回顾性研究发现悬臂梁式种植固定义齿有可靠的种植体和修复体的累计存留率。在临床中合理利用悬臂梁式设计可以有效避开严重骨缺损区,减少手术复杂性、手术术后并发症以及缩短病人缺牙时间。本研究初步证实合理设计的悬臂梁式种植固定义齿的修复效果是可靠的,并未造成种植体周的边缘骨吸收,可以作为临床种植设计的一个可选择方案,但是因为螺丝固位方式有较高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在选择该固位方式时需要加以注意。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