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尤利西斯》中关于“父子”母题的探讨 收藏
《尤利西斯》中关于“父子”母题的探讨

《尤利西斯》中关于“父子”母题的探讨

作     者:刘娟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于冬云

授予年度:2015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乔伊斯 《尤利西斯》 “父子”母题 

摘      要: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作家,生于1882年,卒于1941年。1902年便开始了在欧洲大陆的流亡生活。在自我放逐中,他不断关注着爱尔兰,所以称自己从未离开过爱尔兰。他写的每一部作品都和爱尔兰息息相关。他几乎把周围的一切写入了作品,有极强的自我代入感。本文将原型批评、阐释学等批评方法提供的解读视角与文本细读结合起来,对父子母题进行了多层次阐发。 绪论:乔伊斯研究综述。介绍乔伊斯的家庭、文化等背景和文学创作,《尤利西斯》主要内容以及有关父子母题的研究现状,在众多父子关系中明确研究的父子对象主要是布鲁姆、西蒙和斯蒂芬。 第一章:抵制父权。本章从历史文化背景、斯蒂芬和乔伊斯三个角度研究了西蒙和斯蒂芬之间形成对抗关系的原因,揭示了父子关系不和的普遍规律性和斯蒂芬与西蒙矛盾的特殊性。第一节借用母题理论并结合文本阐述了“父子是《尤利西斯》的一个重要母题。乔伊斯顺着古希腊神话和文学、中世纪宗教、文艺复兴和现当代文学中父子母题这条主线,对父子关系作了一次全面的探讨。解析乔伊斯如何将《尤利西斯》建构成一个父子文本。第二节从“俄狄浦斯情结、宗教对父子关系的影响、儿子是父亲不伦不类的重复和父亲对儿子的嫉妒四个维度,深入斯蒂芬的思想,探究了他的“亲子关系论。第三节,结合乔伊斯的传记,论证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母题是对自己父子关系的不遗余力的自传性书写,他将自己与约翰父子关系的很多特质搬迁到了斯蒂芬和西蒙的关系中。 第二章:父子相认。西蒙的固执将斯蒂芬推向了布鲁姆的怀抱。乔伊斯采用了互文性、流浪汉小说和父子形象的双重并置来步步引导和推敲。第一节,乔伊斯选用了《奥德赛》作为一个互文文本来重写神话。西蒙父子关系的血缘性和布鲁姆父子关系的精神契合,与尤利西斯和忒勒玛科斯的父子关系形成对应。探究并对比五个人物形象和父子关系性质的区别,着重从政治角度解读父子关系。单纯的尤利西斯式的帕涅尔不能只手解放爱尔兰,爱尔兰需要许多似于布鲁姆的“市民之父,现代的寻父之路倍加艰辛。第二节,依次分析《尤利西斯》第一章到第十三章中出现的有关父子母题的内容,探究布鲁姆和斯蒂芬两位“流浪汉以流浪的形式互相寻找的过程和意义。布鲁姆和斯蒂芬流浪于各种语言之间:始于死,终于生。生的艰难意味着爱尔兰的新生同样举步维艰。第三节,梳理十四章和十五章布鲁姆遇见斯蒂芬并做无意识陪伴的内容,解析十五章及其之前表现父子母题的重要方法——父父和子子双重并置。并分析文学艺术在父子文本中的重要作用。文学艺术的情感包容性正是斯蒂芬精神探索的一个突破点。 第三章:父子归位。布鲁姆和斯蒂芬作为精神父子回家本是“归位,作为没有血缘关系的父辈和子辈,斯蒂芬离开布鲁姆的家,也是正常的“归位。结合文本分析这两次归位的原因和意义。第一节,结合文本十六章和十七章前半部分有关父携子归的内容,分析父子成为彼此心灵慰藉的过程,使精神得以升华,凸显了人文精神,是敬重生命,而非野蛮和暴力。主张在精神世界罢免天主教父亲。第二节,结合十七章父子不和谐部分以及斯蒂芬离去的场景,探究斯蒂芬深夜离去的原因。第三节,结合整部作品,从政治、宗教、文学、文化意蕴作进一步分析,并对父子关系作一次伦理思考。 结语:概括《尤利西斯》中父子关系的现实性,总结乔伊斯织入父子母题中的政治宗教、文学艺术和文化指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