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贼史》中史记叙事笔法研究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德让
授予年度:2014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1[文学-文艺学]
摘 要:《贼史》是林译小说中评价较高、译笔较好的一部作品,其原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的研究囿于零散的宏观评价和感性的微观分析。这样的研究现状与《贼史》本身的文学翻译价值、林纾成功的翻译笔法是极不相称的。 林纾身为古文家、文论家,对中国传统文章学有着深入研究,无论是创作还是翻译都自觉不自觉地信守中国传统诗学规范,并在译本中融入自己的创作,追求文章的文学艺术价值。《史记》作为传统诗学的一部分对《贼史》的翻译有着很大影响。鉴于此,本文运用翻译规范论,通过细读文本,梳理《史记》叙事笔法对《贼史》翻译的影响,旨在揭示林译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其遵循传统诗学、巧妙运用史记等笔法之上的。他的成功经验值得现代翻译研究者借鉴和学习,并启示他们反思文学翻译领域当下盛行的异化翻译策略。 本文指出,林纾为了赢得读者的认可,翻译出合格的作品,主要遵循了职业规范和期待规范。在翻译《贼史》的过程中,他借鉴了《史记》概括性叙事、呈现性叙事和叙中有论三种叙事方式。首先,《史记》概括性叙事具有言有序和雅洁的特点,林纾将其与自己的诗学观点结合起来,在译文中追求简洁的叙事语言和合理的叙事结构。其次,他效仿《史记》中呈现性叙事,给读者营造剧场演出的效果,在译文中采用拟言、代言、虚事实写等笔法,赋予小说人物更加饱满丰富的形象,体现了他对于文章文学艺术价值的追求。最后,林纾借用《史记》中寓论于叙和论赞的评论方式,不仅采用笔随事化的笔法,在译文中融入自己的观点,还借“外史氏的身份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其中有些评论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充分展现了译者改良社会的翻译思想。尽管不少评论家十分首肯史记笔法对林译小说的有利影响,但鉴于林纾丰富多样的背景知识,其翻译作品中呈现的诸如《汉书》、韩柳文、唐宋小说等传统写作笔法相互交叉很难细分,因而至今鲜见林译小说中史记笔法的概括和分类,更没有相关的译例分析。然而纵观此类笔法,他们均或多或少受到史记笔法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贼史》中的译例来呈现史记叙事笔法的有利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对全面深入研究林纾成功的翻译技巧有一定的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