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IPO重启首日超额收益实证分析 收藏
IPO重启首日超额收益实证分析

IPO重启首日超额收益实证分析

作     者:郭晨鸣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黄平

授予年度:2010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1[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020204[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 

主      题:IPO首日超额收益 抑价发行 溢价发行 

摘      要:企业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被称作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是股份公司由少数人持股转变为公众持股的重要步骤。新股首次公开发行中的许多现象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其中被人们称为“新股神话的IPO首日超额收益现象就是当今金融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IPO首日超额收益是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异常现象。新股发行(IPO)定价涉及政府监管部门、各类中介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等众多市场参与主体,可以说是多方博弈的结果。然而作为异常现象的IPO首日超额收益却长期存在,从未被彻底纠正过,国内外的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最主流的观点认为异常的首日超额收益是来源于发行价格定价过低(即抑价),而过低的发行价格是因为对投资者面临的各类风险的补偿。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更多学者认识到,抑价并非首日超额收益的唯一原因,因为在世界范围内没有证据表明股票二级市场是足够有效的,首日超额收益有可能是因为首日交易价格过高(即溢价)而导致的。 2009年5月2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在暂停了将近一年以后,我国IPO重启大幕再次拉开。重启之后的中国证券市场,是否能有效地消除各种弊端,抑制首日超额收益过高等异常现象,目前尚无学者对此做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选取我国IPO重启以后发行的新股作为样本,从信息的不对称、承销商的声誉、我国特殊的新股发行制度以及我国投资者的情绪四个角度对我国工PO重启首日超额收益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并力图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IPO首日超额现象进行解释,进而提出相关合理意见,促进我国的上市公司对IPO进行合理定价,优化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 本文将从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确定和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形成两个环节来解释我国的IPO首日超额收益。股票发行市场中存在的金融管制、信息不对称和股权分置带来的投资风险造成了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确定的低效性。同时,股票二级市场中存在的严格卖空限制和非理性的噪声交易者造成了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定位的低效性。IPO首日超额收益不仅来自于一级市场抑价,同时还包含二级市场溢价。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论述我国IPO首日超额收益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阐述了国内外关于IPO首日超额收益问题的相关理论与假说,同时对这些理论进行简单的评述。 第三章,分析我国IPO首日超额收益形成原因及其对各市场参与主体的影响。 第四章,对我国2009年IPO重启后至2010年3月31日的新股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解释各因素对IPO首日超额收益的影响程度。 第五章,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使我国IPO首日超额收益回归正常的相关建议。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2009年我国IPO重启后我国IPO首日超额收益率的均值为61.01%,其中沪深股市的IPO首日超额收益率的均值为53.41%,创业板IPO首日超额收益率的均值为75.50%,与IPO重启前较高的IPO首日超额收益水平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降幅。说明IPO重启后我国新股的发行及定价制度已经趋于合理,市场化机制正在加强,表明我国新股发行市场正在不断走向成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新股首日收益率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本人提出了有效降低IPO首日收益率的相关建议,希望通过这些建议可以使我国新股发行及定价制度更加趋于合理,也希望能促进各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更加规范,从而使我国股票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