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文化传承的成都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研究——以邛崃市关帝村为例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崔珩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08[工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083302[工学-城乡规划与设计]
摘 要:本论文选题是在乡村规划的体系中,结合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镇近郊区空心村整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14BAL01B04)》展开。在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决策者往往更加重视外在物质空间环境,缺乏对农村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历史文脉、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造成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适用度不高,未能真正体现居民的真实需求,守望相助的公共生活日渐稀疏,往日热情的邻里关系也日渐淡漠,传统乡土文化正逐渐消逝,变迁中的农村社区正日益失去它的“传统与“记忆。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传统农村聚落的历史文化脉络,是乡土文化的物质空间载体,更是农村社会活力与凝聚力的所在。本文以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乡土文化为切入点,研究成都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策略,让居民能够重拾乡土文化传统。论文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梳理论文研究逻辑与研究思路,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解析,分析论文研究的可行性。梳理乡土文化与公共空间的耦合关系,为论文的推理过程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论证问题。以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物质环境和社会活动两个方面对成都农村聚落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整理大量数据与图片,掌握社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真实需求。对成都农村聚落公共空间现状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出农村社区居民的行为特征、公共活动、社会交往需求,得出成都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乡土文化缺失的问题。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以乡土文化的传承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营造策略。在物质空间层面,从聚落形态、空间尺度、空间肌理、文化意向、空间场所、乡土建筑、景观风貌等方面,提出典型公共空间的营造策略。在社会空间层面,根据村民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从乡土氛围提升、文化意境塑造、空间多元化、社会磁力营造四个方面提出公共空间活力和社会凝聚力提升的策略。最后,以邛崃市关帝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望为成都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