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基于双边市场视阈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程艳
授予年度:2015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202[管理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经济学]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020205[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主 题:流通产业专业化 制造业空间集聚 价格结构非中性 交叉网络外部性 投入产出关联
摘 要:流通产业专业化对地区制造业厂商空间集聚决策的影响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由双边结构延伸的产业间关联,赋予了流通厂商在网络产业链中全新的专业化职能。在经济理论界,基于贸易成本影响机制的传统空间经济理论侧重对制造业厂商行为决策的分析,往往置流通产业的专业化职能于被动从属地位。然而强调“价格结构非中性特征的双边市场理论却为流通厂商主动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的行为提供了理论可能。这种理论层面上的产业间关联在现实经济中,与诸如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等外部投资环境相融合,共同影响制造业厂商的空间区位决策。本文目的在于,尝试从产业间关联的组织视角出发,通过融合双边市场思想与新经济地理理论,提出一个揭示流通产业专业化影响制造业区位决策的分析框架;并借助实证分析工具,对我国省域间流通产业专业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现状之耦合性进行研究。 在理论阐释层面,本文对流通产业专业化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整合。具体而言,这一作用过程所涵盖的产业间前后向关联、市场接近效应和路径依赖等新经济地理学元素,以及交叉网络外部性和价格结构非中性等双边市场元素均可视为对双边结构中专业化流通厂‘商与制造业厂商行为决策的描述。就具体的网络组织结构而言,专业化流通厂商的职能类似“瓦尔拉斯拍卖人,通过整合制造业厂商交易信息,对平台价格结构进行倾斜性调整,进而在提高平台交易效率的同时实现平台收益最大化。与此同时,作为平台交易者的制造业厂商会采取不同区位决策应对定价调整带来的实际流通成本变化。但这种产业间的互动能否改变制造业空间布局还需要考虑外部投资环境的干扰。本文在融合双边组织结构和新经济地理学中间产品模型的基础上,借助数值模拟方法阐述了存在外部投资环境的不确定影响时,流通产业专业化职能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决策的作用机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专业化流通厂商对“平台价格结构非中性调整职能能否影响制造业区位决策,取决于流通厂商的专业化水平与外部投资环境风险之间的强度对比。 在实证研究层面,本文运用1997-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动态模型系统GMM检验。计量结果揭示,目前中国各地区流通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滞后现象已经阻碍了产业间关联机制在空间经济学意义上的实现。面对产业间互动机制不完善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制造业集聚形态更多的取决于制造业厂商在对市场预期评估后所作出的区位决策。此外,制度变迁造成了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在长期实施中波动不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制造业的发展囿于本地区,并进一步加剧了整体流通渠道创新和专业化发展的难度。 流通产业的专业化,从产业组织角度来看,更多的表现在作为平台方的流通厂商在交易过程中,对交易双方所承担的交易费用的调节能力和调节效率上。该效率的直观考核结果则体现为平台交易额的多寡以及交易双方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的改变。投入产出表分析显示,在现实的市场交易过程中,信息甄别能力的差异以及市场噪声交易者的存在,迫使上下游制造业厂商通过维持传统的单边交易模式以规避交易风险。然而,这一决策对于流通厂商而言意味着其市场功能受到抑制以及专业化进程面临停滞。 实证校验结论认为,流通产业专业化水平较低招致了自身网络规模的发展短板;伴随着人格化交易模式的持续,包括制度和市场因素在内的不确定投资环境已然成为阻碍流通产业对制造业集聚影响能力的重要因素。若要推动产业间市场调节机制的有序运行,有必要在引导交易模式升级的同时,对外部投资环境进行规范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