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纪念性建筑空间及其设计表现研究 收藏
纪念性建筑空间及其设计表现研究

纪念性建筑空间及其设计表现研究

作     者:张中义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家民

授予年度:2010年

学科分类:081302[工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8[工学] 0813[工学-建筑学] 0814[工学-土木工程] 

主      题:纪念建筑 空间场 心理感知 设计表现 

摘      要:为纪念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事件而建造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即是纪念性建筑,它们是人类原始纪念欲望的空间物化,具有铭刻历史、传承文明、引导思考、宣传教化等客观作用,可以说它是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是对话历史的物质媒介、是积蓄力量的精神空间。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纪念性建筑空间存在于建筑发展的各个时期,是历史留给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当前,对纪念性空间进行的理论研究除了几位较早涉足此领域前辈专家的精辟论述外,大部分研究均从表现着手,研究方式单一、内容涉及面窄。表现为对个别经典案例的设计思路和表现手法进行整理归纳,大部分忽略了引起情感变化的心理因素的分析。大量进行的设计实践均以历史片段进行信息堆砌式地空间处理,难以形成具有因果联系的纪念体系。在进行特定对象塑造时亦不能做到因人、因事、因时而有所区别和侧重,只是宽泛地套用一般性地“经典模式的作法,客观上造成了当前纪念性空间营造,因无类别分析、无个性语言、无针对目标而显得稀松平常毫无特点,以致趋向程式化的趋同局面。基于理论研究的滞后以及设计实践的缺失现状,进行纪念性建筑空间的类比、对比和关于“纪念心理场方面的理论与设计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 在进行对比分析和分类别地实地调研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价值意义与研究现状;而后论述了纪念性建筑空间的发展沿革、构成形式、艺术特征和基本分类以及当前营造中的现状与问题;最后,着重剖析了“场的形成、形式以及心理感知同纪念性表达间的相互关系,分类别地总结归纳出了人物型与事件型纪念空间的设计方法。明确了,纪念性建筑空间的营造应以特定的纪念对象为依据进行立意与定位分析。提出了,设计表现应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以观者的文化背景、心理感知和情绪变化规律为前提,加入时间维度的设计观念来营造整体的纪念氛围,才能达到使观者与环境交流,引导缅怀和反思,实现最终的精神纪念目的的基本观点。分析认为,西安应利用独享“西安事变这一重要历史资源的优势,建造内涵为“团结·合作·繁荣的专事室外纪念场所,凸显西安在近代史上的突出贡献,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以促进文化品牌建设现实文化与经济双赢的目的。并完成了“西安事变纪念空间的概念设计,以期促进具有传统文化意义与时代审美精神相统一的纪念性建筑与空间的设计。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