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的研究 收藏
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的研究

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的研究

作     者:丁运敏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艾晓辉

授予年度:2011年

学科分类:1007[医学-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706[医学-药理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主      题:强力霉素 嗜水气单胞菌 体外药动-药效模型 半体内药动-药效模型 斑点叉尾鮰 

摘      要:本文研究了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简称A.h)的体外PK-PD模型和半体内PK-PD模型。主要有以下四个内容: 1.测定普通肉汤培养基和血清中强力霉素对A.h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使用微量稀释法测得普通肉汤培养基中强力霉素对A.h的MIC为2.0μg/mL, MBC为8.0μg/mL, MBC/MIC比值为4。血清中强力霉素对此株A.h的MIC血清为2.0μg/mL。说明强力霉素在这两种不同的介质中对A.h的抑制效果均较好。 2.建立了测定普通肉汤培养基和血清中强力霉素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样品用高氯酸除蛋白质,离心,上清液经亲水性滤头(0.22μm)过滤后进入超高压高效液相色谱系统。色谱条件:ACQUITY UPLC BEH C18 (1.7μm,2.1×50 mm)反相色谱柱;流动相:A相为0.01 mol/L磷酸二氢钠(含10%乙腈),B相为乙腈(体积比4:1);柱温:45℃;流速:0.300 mL/min;进样量:5μL;紫外检测方式采用单波长运行模式,波长为350 nin。强力霉素标准溶液在0.05-10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0.9999。培养基和血清中加入强力霉素标准溶液,经处理测定得到工作曲线方程,培养基中线性方程:y=17120x-103.29(r2=0.9999);血清中y=13779x+1284.9(r2=0.9997)。在培养基和血浆中添加强力霉素浓度为0.1、1、10μg/mL时,强力霉素回收率分别为91.78-94.25%和89.42-93.27%,回收率较高。两种介质中强力霉素的最低检测限均为3μg/L。 3.建立了强力霉素对A.h的体外PK-PD模型。通过以恒定速率同时向一密闭容器中加入和抽出培养基的方式,模拟了药物在机体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同时通过在设定时间点检测容器内细菌数量的方式来反映强力霉素的药效。并研究了药动学和药效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消除半衰期为38.63 h的模型内,2 MIC的强力霉素对A.h仅能抑制3 h,模型运行3 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4、8和16 MIC的强力霉素对A.h能够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对A.h的药效与药物浓度关系密切。当Cmax/MIC3.96和(或)AUC0→24h/MIC77.28时,强力霉素能够对A.h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 4.建立了强力霉素对A.h的半体内PK-PD模型。采用体内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斑点叉尾鮰血清中强力霉素抗A.h的活性,数据使用3p97和kinetica4.4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按20 mg/kg体重的剂量口灌强力霉素后,药物吸收迅速、达峰快、消除缓慢,血浆药物达峰时间(Tmax)为2.57 h,峰浓度(Cmax)为1.72μg/mL,消除半衰期(T(1/2)β)为38.63 h。在半效应室内,半效浓度参数(EC50)为16.95 h,即血清药物浓度为1.41μg/mL时可产生50%最大效应。PK-PD模型参数Cmax/MIC血(?)为0.86,AUC0→24h/MIC血清为20.57 h。通过抑制效应的Sigmoid Emax模型方程可得到临床起到抑菌效果的最佳给药剂量范围为10.68-41.42 mg/kg体重。结果表明,临床上防治斑点叉尾鮰细菌性败血症的最佳给药方案建议为:对出现临床病状的斑点叉尾鮰以41.42 mg/kg体重的剂量进行拌饲投喂进行治疗,1次/天。临床上预防斑点叉尾鮰细菌性败血症时以10.68 mg/kg体重的剂量进行拌饲投喂,1次/天。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