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楚辞》与宋代刻书业 收藏
《楚辞》与宋代刻书业

《楚辞》与宋代刻书业

作     者:赵聃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熊良智

授予年度:2014年

学科分类:050104[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601[历史学-考古学] 060202[历史学-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 05[文学]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楚辞》 宋代刻书业 传播意义 文献学意义 

摘      要:在楚辞学史上,宋代的楚辞研究无疑是空前繁荣的。据《宋史》、《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等书的记载可知,宋代有楚辞学家16位,留下的有记载的楚辞著作有26部。相对于宋代以前的以钞本为主的流传形式,《楚辞》在宋代多以刊本的形式流传。据姜亮夫先生《楚辞书目五种》,崔富章先生《楚辞书目五种续编》、《楚辞书录解题》,饶宗颐先生《楚辞书录》等记载,这26部楚辞著作中,已知付梓的有13部。另外,还有宋人刊刻的前代的《楚辞章句》。宋代付之于梓的《楚辞》著作共14部,占宋代《楚辞》著作的一半以上。这样普遍的刊刻《楚辞》著作与宋代兴盛的刻书业是分不开的,并且刻书对《楚辞》的流传、文本的保存及楚辞学的繁荣等方面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代刻书业大背景下的《楚辞》刻书的相关问题: 一、弄清了《楚辞》在宋代刊刻的基本情况。现在已知的宋代刊刻的《楚辞》著作共计17部(次)。这些作品的内容包括了传统的辑注类、音义类、考证类、拟骚类,另外还出现了新的论评类专著——《翼骚》。本文以省份为单位,主要从主持者、参校者、刻工、刊刻地点等方面论述了福建、江西、湖北、浙江、湖南、四川、江苏的《楚辞》刊刻情况。基本弄清了宋代《楚辞》刻书的地域分布,并将这些刻书地点一一标注于张秀民先生《南宋刻书地域表》上,得出南宋15路中,《楚辞》刊刻的有8路,占50%多。另外,笔者从刻工着手,考证出了两部《楚辞集注》的刊刻时间和地点,分别是绍熙年间(1190-1194)的杭州、嘉定十年(1217)左右的兴国军。这有利于我们在更好的还原宋代《楚辞》刻书的地域分布的基础上,去研究《楚辞》刻书的意义。 二、分析了宋代《楚辞》刻书的传播意义。第一、汉代《楚辞》传播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央和藩国,而宋代的《楚辞》刊刻覆盖了一半以上的路。并且刊刻这些作品的部门涵盖了中央(如国子监)到地方的多级官方刻书部门(如县斋、郡斋等)。这表明,宋代的《楚辞》刻书不仅将《楚辞》的传播范围扩大到了全国,而且其影响也遍及了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第二、刻书是一个文化活动,它让作者、主持者、校刊者(学者)、刻工等众多阶层的人员参与进来,从而扩大了《楚辞》传播的阶层。另外,《楚辞》刻书也有利于《楚辞》文本在师生间的传播,培养楚辞学人才,如朱熹就培养了黄铢、傅景仁等楚辞学学者。第三、笔者引用西方书籍史的理论,拟绘出了《宋代传播循环模式图》。在这幅图中,我们能看到作者、主持者、刻工、书坊、读者等人员都参与进了《楚辞》的传播循环之中。这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去研究刻书给《楚辞》传播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三、分析了宋代《楚辞》刻书的文献学意义。第一、宋代《楚辞》刻书保留了大量的异文。笔者从这些异文出发,研究了这些异文中保存下来的宋前《楚辞》文本的真实面貌,以及文本流传的情况。第二、研究了宋代《楚辞》刻本对于宋代楚辞学研究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宋代楚辞学者运用《楚辞》刻本来进行校书上。另外,宋代学者直接用《楚辞》刻本作为底本来刊刻《楚辞》,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文本的稳定,减少了传抄时代异文迭出的现象。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