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虎溪大学城校园空间形态建设发展初探——从校园物质形态到社会功能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黄勇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工学]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工学-建筑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083302[工学-城乡规划与设计]
摘 要:论文选题为“重庆虎溪大学城校园空间形态建设发展初探-----从校园物质形态到社会功能。是针对重庆虎溪大学新城和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理论研究和比较案例。大学新城和新校园区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指城市、社区环境和大学校园在规划建设和功能运营中,相互产生的社会需求、社会作用和社会影响。大学新城的建设,集聚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文化和科技层面的人群,为城市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活力和影响力。对城市社会的功能构成,带来良性促动,为社会环境和市民生活提供方便和影响。通过对重庆虎溪大学新城和大学校园的调查,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论文希望表述重庆虎溪大学城和大学校园物质空间建设与社会功能的构成关系。大学新城和新校园区的空间形态建设,主要有如下特征:(1)大学新城建设是城市新区建设的一种形式,是以大学校园集聚,形成以高等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新区。(2)大学校园空间与城市社区功能相融合,形成集教育、科技产业、社区服务、居住、文化娱乐等为综合的城市新区。(3)新校园与社区形成功能建设和产业互动,大学校园为城市社区提供现代科技和文化服务,城市社区为大学校园提供生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配套,形成相互需求和依赖关系。(4)合理的城市建设技术指标,如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间距、建筑形态等,具有较高规格的要求,与城市旧区和老的大学校园做比较,有了很大的改善。(5)大学校园的绿地环境和优美校园景观,为城市和社区提供较高的人居环境品质。以此为基础,分析重庆城市和虎溪大学新城的建设发展过程,论文建设校园社会功能在大学城(宏观)、大学社区(中观)、校园空间(微观)某三个间长度上的分析框架,论文建立校园社会功能在对校园建设物质形态和社会环境关系,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等方面内容,做了一定的展开和讨论,得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对虎溪大学校园的优化建设,以及后续的品质提升工作,有所帮助和指导。文章研究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是全文的总论。论述了研究的背景,城镇化对大学新城建设的影响,以及大学校园建设的当代价值、社会功能等。提出研究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指出研究概念的三个方面: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社会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国外校园空间与社会形态建设,国内大学城与校园空间建设的动态,以及重庆城镇化发展与虎溪大学城建设的基本情况。第二章,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展开,以及论文对所研究对象的切入。论文讨论了我国大学校园的发展历程,大学新城建设的概念与发展,讨论了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特点与社会功能,提出时代性、社会性、人文与科技等三个特点方面。讨论了重庆虎溪大学新城建设的背景与过程,重庆直辖市与大学校园建设,虎溪大学城扩展建设的基本情况。才是落实大学新城建设对重庆城市扩展的促进,对城市与社区文化生活的繁荣,城市功能的完善以及学校教育和人材培养的价值等四个方面的社会功能。第三章,提出重庆虎溪大学校园的社会功能分析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进行递进分析。从校园的社会服务,资源共享,科技创新,文化活力等角度,提出虎溪大学城的社会功能与影响,社会功能建设对城市经济、文化、空间的综合作用等;提出大学城的社区功能与社会服务建设,社区功能对大学城的共享作用和价值等;提出校园环境的社会服务与资源共享,校园空间的优化与品质提升等。第四章,建立重庆虎溪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调查研究。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分析研究;对重庆虎溪大学城校园建设空间品质的研究,提出对校园空间特色,校园空间品质,校园行为空间设计研究等;提出校园空间形态设计,校园空间格局与特征,典型空间格局与形态,校园文脉延续与设计研究等。第五章,总结第四章的分析结论,以“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新校园区典型校园社会功能比较研究为例,进行大学校园空间品质营建的社会功能的认识探讨。建立对新校区校园空间品质认识和社会学功能比较。第六章,总结和展望。为论文的相关结论,提出论文研究创新和积极探索的观点,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思考与展望。提出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大学城和大学校园的形态建设对于城市和社区的社会功能作用,校园空间规划设计的技术因素,校园规划和建设社会功能的认识新观点。总结论文的不足和后续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