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五四文学中宗教精神探析 收藏
五四文学中宗教精神探析

五四文学中宗教精神探析

作     者:代步云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黄凡中

授予年度:2010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6[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主      题:宗教精神 人道主义 五四时期 五四文学 

摘      要:宗教,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四时期基督教进入中国,和佛教、道教一起影响了五四文坛。本文试图对宗教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及其价值作初步的探讨。 五四时期对人道主义的提倡,使宣传“博爱的基督教思想也在作品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冰心、王统照幻想以“博爱救世。在他们的早期作品中,“爱具有驱逐苦闷、悲观、改造邪恶的神奇力量;庐隐、郁达夫、许地山等人则把对上帝的信仰与爱视为心灵的避难所,希望在这里寻求安慰与精神寄托描写婚姻爱情方面,受基督教影响的作家也有着独特之处。五四运动的低潮期,一些作家与宣扬“人生是苦的佛教思想有了共鸣。许地山的作品对这点作了充分的阐释,庐隐一则表达了对人生的悲观态度。佛教的思想也曾一度影响了鲁迅,但他最终挣脱了这一束缚,把它转化为新的力量,并张扬起了大无畏的生命意识。道教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使一些现代作家笔下的自然也显出了几分道家色彩。道家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使废名、许地山、沈从文在观照自然时保持着心灵的虚静。而道家自然朴素的审美观又使他们欣赏乡村古朴淡泊的美,赞扬自然与人的亲密和谐关系,对城市文明则予以尖刻的批评与辛辣的讽刺。 中国儒学重视道德价值而忽视个体生命价值。而五四时期“个人成为人们关心的对象,宗教由于对“个体的强调也为作家所接受,并表现出了独特的个体意识,佛学与《圣经》中包含有某些较强的平民意识,在五四时期的一些作品中,也浸染着一些具有宗教色彩的平等意识,宗教的博爱思想与人道主义的相同之处,使一些作家在表现博爱的同时也在作品中注入了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由于作家对宗教精神有选择地接受,使他们的创作在整体上和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保持了一致。这也是宗教影响的主要价值所在,但宗教思想中的不分对象,不加选择地施爱;对天堂不切实际地幻想,以及顺从命运,不思进取等方面对文学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宗教精神在五四文学中的出现有许多方面原因,首先,五四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为作家们接受各种思想、学说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天地。其次,宗教中所包含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与当时所提供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有着相通之处。宗教的文学价值也得到了肯定。 宗教在五四文学中的发展呈淡化趋势,这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依靠提倡宗教精神来挽救中国的天直幻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出它的苍白无力。在文化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宗教的创世说、原罪说不攻自破,基督教在中世纪对西方文明进程的阻碍以及它进入中国的强制性,使作家很难在理智和情感上完全接受它。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使佛教的发展更显衰微,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揭露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它的虚幻性和欺骗性,相当一部分作家宗教意识的淡薄也使他们能够很快和宗教文化离异。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