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山区撑绿竹3号纸浆林培育技术初步研究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温佐吾;苟光前
授予年度:2008年
学科分类:0907[农学-林学] 08[工学] 0829[工学-林业工程] 09[农学]
主 题:撑绿竹3号 生长规律 造林地选择 生物量 营养空间 立竹结构调整 黔北山区
摘 要: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i)是广西柳州林科所1980年以撑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为母本,大绿竹(Dendrocalamopsis daii Kengf.)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来,2003年贵州省黔北地区作为纸浆林进行了引种栽培。本文以人工林培育、无性系种群生态学、植物构件等理论为基础,面上调查和固定样地测定相结合,对撑绿竹3号在黔北山区的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含水量、生物量和叶面积、造林地选择、造林密度和竹丛立竹结构调整进行了观测和试验研究。 通过对撑绿竹3号出笋和退笋规律的试验研究表明,在出笋期间,尤其是在一些坡度比较大的竹林,应注意适时对竹丛进行松耕培土。留养竹笋时,应多留出笋高峰期前出土的优良竹笋。出笋后期应适当加大疏笋力度,减少林分的养分消耗,有利于竹笋生长。 通过对撑绿竹3号幼竹104天的观测,可以将它的高生长的过程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盛期是竹子生长的主要时期,占整个高生长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撑绿竹3号幼竹的高生长存在昼夜差异,总的趋势是夜生长量大于昼生长量。通过幼竹高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偏相关分析认为,相对湿度过大、最高气温过高、日照时数对高生长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或者极显著水平,而降雨量、日均温和最低气温的影响则不显著。 经撑绿竹3号生物量的分析,得出:(1)胸径、秆高、秆重、枝重、叶重、地上部分总重等因子之间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2)秆生物量与胸径拟合方程为:W=0.0849D;(3)地上不同构件的生物量分配是竹秆枝条叶子;(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竹林分成超低产林、低产林、中产林、高产林和超高产林。 撑绿竹3号不同年龄竹秆的含水量不一样,Ⅰ龄竹Ⅱ龄竹Ⅲ龄竹;不同部位亦不相同,为下部中部上部。 撑绿竹3号胸径与叶面积的最优模型为三次模型:M=91974.8-50277D+10460.2D-56.144D,R=0.9012。目前竹林的叶面积指数大部分在6以下,还未达到丰产结构。 通过对撑绿竹3号31样地的实地调查,从6个主要立地因子对其生长影响的分析来看:海拔、小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及坡度对撑绿竹3号的生长影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是影响撑绿竹3号生长的主导因子;结合t-检验的结果:最适宜撑绿竹3号生长的立地类型是Ⅰzb5、Ⅰzb6、ⅠSb5和ⅠSb6(海拔800m以下、紫色砂页岩和石灰岩、坡中下部、缓斜坡厚层土);较适宜的是Ⅰzb3、Ⅰzb4、ⅠSb3和ⅠSb4(海拔800m以下、紫色砂页岩和石灰岩、坡中下部、缓斜坡中层土);不适宜的是低中山立地类型区(≥800m),以及坡上部立地类型组和薄土层立地类型。 从撑绿竹3号营养空间拓展的调查情况来看,6个立地因子中,海拔、小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及坡度对撑绿竹3号营养空间的拓展影响较大,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所以,即使在适宜栽培撑绿竹3号的立地,由于立地条件的分异,对其造林密度的选择,也不宜都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地,造林密度可采用目前的833株/hm(3m×4m)。但立地条件相对差一些的造林地,如中层土立地,其造林密度应由833株/hm(3m×4m)提高到952株/hm(3m×3.5m),或1111株/hm(3m×3m),甚至更高,这样才能尽快郁闭成林,并使纸浆林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撑绿竹3号结构调整的试验初步表明,竹林在生产过程中应保留一定数量的老竹,当地“四年一刀砍的传统习惯是不合理的,而采伐强度不宜超过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