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晚清民国徽州新式学堂研究 收藏
晚清民国徽州新式学堂研究

晚清民国徽州新式学堂研究

作     者:徐和阳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琳琦;梁仁志

授予年度:2014年

学科分类:040103[教育学-教育史] 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主      题:徽州 晚清民国 新式学堂 学校教育 

摘      要:伴随着西方教会教育、洋务维新新式教育、清末新政等的影响,晚清民国时期全国兴起了一股建设新式学堂的热潮。这一时期的徽州也创建了一批数量可观、类型多样的新式学堂。 徽州六县由于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差异,其新式学堂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歙县在晚清时期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新式学堂发展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休宁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新式学堂在晚清发展较缓慢,但到了民国时期由于省立二中、省立女子四中陆续设立于此,从而带动了本地新式学堂的发展。受制于地方教育政策,婺源新式学堂的发展特别是小学堂的发展较为曲折。绩溪最大的特色为师范学堂的发展,在晚清时期共创建两所师范学堂。黟县和祁门在徽州六县中人口和面积都比较小,但新式学堂建设热情高涨,发展也较快。 新式学堂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授课内容和师资队伍两个方面。颇为发达的徽州传统教育对新式教育的发展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新式学堂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