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痛胶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炎症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吴建民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主 题:腰腿痛胶囊 自体髓核移植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摘 要: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腰腿痛胶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下肢机械刺激痛阈、背根神经节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及其规律的影响,来探讨腰腿痛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靶点,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K)、模型组(M)、假手术组(J)、腰腿痛胶囊高剂量组(G)、中剂量组(Z)、低剂量组(D),每组10只。参照前期研究制备自体髓核移植硬膜外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出背根神经节;造模后药物组每日给予腰腿痛胶囊与纯净水的悬浊液,根据人体与大鼠体表面积换算,剂量分别如下:G组1.728g/kg/只/天、Z组0.864g/kg/只/天、D组0.432g/kg/只/天,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分别给予纯净水2ml/只/天,空白组不做干预。指标检测及记录:(1)分别在造模前1天、造模后3、7、14天观察各组大鼠的生存质量;(2)分别测各组大鼠造模前1天、造模后3、7、14天右后肢机械刺激缩爪潜伏期,计算大鼠机械刺激痛阀的变化;(3)给药14天后处死,运用ELISA方法检测余下大鼠背根神经节、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4)各组大鼠随机抽取两只取背根神经节制作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光镜观察其神经元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研究结果:1.生存质量观察:造模前1天各组大鼠精神状态尚可,行动自如,饮食可,大小便正常;造模后1天,除K组外,各组大鼠精神差,活动减缓,右后肢出现跛行甚至拖拽现象,无大小便失禁,但J组仅为行动减缓,无右后肢跛行;造模后3-7天,除K、J组,各组大鼠精神略好,易激怒,右后肢跛行及拖拽,饮食尚可,Z、G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造模后8-14天,除G组外,各组大鼠精神尚可,G组大鼠精神一般,反应迟缓,中药干预组的下肢活动较前好转,不过Z、G组仍见不同程度腹泻,M组状态基本同前。2.右后肢机械刺激痛阈测定:造模前1天各组大鼠右后肢机械刺激痛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K组大鼠右后肢机械痛阈各观察时间点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为参考。从干预时间点比较,除K组,其余各组在造模后机械痛阈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造模14天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白介素-6含量进行比较,M组较K组明显上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5.大鼠背根神经节HE染色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空白组大鼠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密度均匀,核仁较为清晰,细胞质内存在密度均匀排列的颗粒状物(尼氏小体);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神经元细胞明显肿胀,部分细胞凋亡,细胞核呈不规则改变,细胞核仁不清晰,细胞浆呈空泡样变化,胞浆中尼氏小体排列不均匀等改变。腰腿痛胶囊高、中、低三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神经元细胞可见少量核偏移,细胞核边缘较模型组边缘清晰,密度较均匀,核仁较为清晰,胞浆内尼氏小体分布较为均匀,少数神经元细胞胞浆中呈空泡样变化。假手术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神经元细胞未见细胞核、核仁形态及密度改变,细胞内尼氏小体密集,未见胞浆中空泡样变化,未见细胞肿胀。结论:腰腿痛胶囊高、中、低三组剂量均能提升大鼠右后肢机械刺激痛阈,可能与降低背根神经节/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相关,降低背根神经节/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可能是腰腿痛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效应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