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降血脂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涂晋文
授予年度:2009年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摘 要:高脂血症(Hyperlipoidemia)是人体脂质代谢失常,血浆内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症。它是导致人类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发病率高,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由于人体脂质代谢异常,血液粘稠度增高,而且粘稠的血液会逐步损害血管,使动脉血管狭窄和硬化,最后造成全身各组织供血不好,由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的黄色物质,多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改变,该病也成为我国主要死亡原因。其病理变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罹患最多),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同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化和钙化。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显示,病变都具有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细胞内外脂质积聚的特点。所以控制高血脂对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目前国内外在治疗AS疾病中运用最多的是他汀类,临床发现长期服用这些化学降脂药物可发生多种不良反应如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作用,严重时甚至危及人体生命安全;具有用药渐降,停药渐升弊端。所以国外正在研究免疫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但仍在实验阶段。天然中草药防治高脂血症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工作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大量药理研究及临床报道业已证明中草药具有一定的调脂作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且毒副作用少。中药苜蓿无毒性,一直以来,作为食物入菜充饥或饲料喂养牲畜,在防治血脂代谢紊乱和抗AS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国外对其展开研究,但是国内研究较少。本实验研究苜蓿作为药物方面的作用。 苜蓿提取物是从苜蓿中提取有效部位(总皂苷),具有降胆固醇的机理独特。一般降胆固醇制剂的作用部位在肝脏,是当胆固醇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达到肝脏后才起作用。而苜蓿提取物降胆固醇的机理是在胃部阻止外源性胆固醇在胃肠道吸收,同时促进内源性胆固醇和胆汁的排泄,使血清磷脂浓度降低,血浆蛋白在体内分布正常,并能有效地控制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从而避免了对肝脏损害的不良反应,使苜蓿提取物的开发具有更大的前景。 本实验利用现在国内外通用的研究AS的多种不同的动物模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医学技术和实验方法,从动物整体模型、主动脉、心脏、肝脏、肾脏等组织器官进行系统的研究,证明苜蓿降血脂胶囊的药效作用;按照《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版),从体重、进食量、外观、死亡情况及处死后肉眼观察各脏器组织等方面,研究苜蓿降血脂胶囊的急性毒性作用;按照《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版),采用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从血液学检测、血液生化学检测及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等不同方面进行系统实验,研究苜蓿降血脂胶囊长期大剂量干预对大鼠机体的毒性作用。通过以上各项实验,探明苜蓿降血脂胶囊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为其进行临床试验提供实验依据。 1苜蓿降血脂胶囊药效学研究 采用球囊损伤手术同时给与高脂饮食制作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的模型,连续灌胃给药90d(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0.7g/kg、0.35g/kg、0.18g/kg)。采用兔高脂饮食4周制作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模型,连续灌胃给药4周(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0.37g/kg、0.19g/kg,0.10g/kg)。 采用金黄地鼠高脂饮食12周制作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模型连续灌胃给药8周(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0.75g/kg、0.28g/kg,0.14g/kg)。 结果表明高、中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兔、地鼠的血清TCH、TG、LDL-C水平,明显升高HDL-C水平,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兔高剂量组明显降低血清ET水平、明显升高6-keto-PGF水平。兔高、中剂量组明显降低肝脏脏器系数。大鼠、兔、地鼠的主动脉肉眼观察:正常对照组主动脉管腔光滑完整。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可见针尖至绿豆大小的圆形或不规则黄色斑块或脂质条纹,病灶主要位于动脉分支开口及血管弯曲的凸面处,可见明显隆起内膜表面的灰白色斑块,局部血栓形成。各用药组与模型组相对比,其病理改变显著较前者轻。主动脉斑块的病变分级,高、中剂量组明显降低粥样硬化面积,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绞股蓝总苷片比较作用强度相似。冠状动脉病变分级,各用药组能明显降低AS病变发生率,减轻斑块对管腔的阻塞程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绞股蓝总苷片比较作用强度相似。主动脉形态学观察:正常对照组管腔圆形,内膜、中膜和外膜分界清楚,管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