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双歧杆菌对应激大鼠肠道菌群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影响 收藏
双歧杆菌对应激大鼠肠道菌群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影响

双歧杆菌对应激大鼠肠道菌群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影响

作     者:冀建伟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付蕾

授予年度:2010年

学科分类:1001[医学-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103[医学-病原生物学] 10[医学] 

主      题:益生菌 应激 肠道通透性 CRF 肠道菌群 

摘      要:研究背景和目的 益生菌是人类肠道的原籍菌,在维持宿主胃肠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Zairian M等研究证实益生菌能够提高应激大鼠肠道屏障功能、阻断细菌移位。在种类繁多的益生菌中,双歧杆菌作为人类肠道最早出现的益生菌极具研究价值。它不仅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而且能够显著改善肠易激综合症(IBS)和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相关症状。益生菌所独有的生物学特点和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的特异性,使肠道益生菌疗法作为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一种新疗法,日益受到重视。思密达(蒙脱石散)是一种粘膜屏障剂,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腹泻。 尽管大量的数据显示益生菌能够调节肠道免疫、阻断病原菌粘附提高粘膜屏障功能,但其在应激所导致的胃肠道疾病中的治疗作用研究较少。目前尚未见到长双歧杆菌对应激大鼠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的报道。在本实验中我们拟以避水试验模拟环境和心理压力,观察在应激条件下大鼠肠道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通过长双歧杆菌、思密达进行干预,观察二者对应激条件下大鼠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以及二者有无协同治疗作用,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雌性清洁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压力试验组、双歧杆菌干预组、思密达干预组、双歧杆菌+思密达共同干预组。采用WAS (water avoidance stress)避水试验构建大鼠应激模型,应激试验为7d。 1.应激试验结束后,以三糖为探针,留取大鼠24h尿液,衍生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CCGC)测定大鼠尿液中两种糖的浓度,以三氯蔗糖/甘露醇(S/M)评价大鼠肠道通透性;2.取大鼠新鲜粪便,用选择性培养基平皿计数法检测大鼠粪便菌群中几种代表性菌种的数量;3.取肠系膜淋巴结(MLN)培养后测定细菌移位率;4.通过从屈氏韧带下至回盲部全部小肠的病理切片,观察肠粘膜的损伤情况;5.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含量。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压力试验组大鼠粪便中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7.078±0.229 vs 7.347±0.277,P0.05),24h尿液中甘露醇量升高(4.718%±0.399% vs 5.097%±0.453%,P0.05),MLN细菌移位率升高(10%vs 40%,P0.05);血清CRF (267.0±32.3 vs 300.8±34.3, pg·mL-1, P0.05), ACTH浓度升高(5.68±0.799 vs 6.79±0.651, pg·mL-1, P0.05)。 2.与压力试验组相比,双歧杆菌干预组表现为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下降(7.347±0.277 vs 7.044±0.281,P0.05),类杆菌数量显著下降(9.485±0.306 vs9.075±0.393,P0.05),MLN细菌移位率下降(40% vs 10%,P0.05),ACTH水平下降(6.79±0.651 vs 5.92±0.477, pg·mL-1,P0.05);思密达组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下降(7.347±0.277 vs 7.054±0.302,P0.05),MLN细菌移位率显著下降(40% vs 20%,P0.05)。 3.长双歧杆菌与思密达共同干预后,与长双歧杆菌、思密达单独干预组相比在肠道菌群及血清CRF的调节上无显著差异。结论 1.在慢性应激条件下,大鼠肠道出现了以条件致病菌增多为特征的肠道菌群紊乱,MLN细菌移位率升高,肠道通透性升高,血清CRF升高,说明大鼠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神经内分泌处于应激状态。 2.长双歧杆菌和思密达干预后,条件致病菌数量显著下降,血清CRF或ACTH均有显著下降,MLN细菌移位率显著下降,说明长双歧杆菌与思密达均能够部分缓解慢性应激所导致的肠道功能紊乱。 3.长双歧杆菌和思密达二者在治疗应激所导致的肠道功能紊乱中无协同作用。 4. CCGC测定应激大鼠肠道通透性,方法专属性高,灵敏度高,降低了实验成本。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