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18F-FDG PET/CT显像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诊断及分期... 收藏
18F-FDG PET/CT显像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

18F-FDG PET/CT显像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

作     者:田颖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全师

授予年度:2012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胆道系统恶性肿瘤 脱氧葡萄糖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摘      要:[目的] 1、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胆囊癌、肝外胆管癌及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2、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分期中的临床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8.6岁,所有患者均为2011年5月份经临床查体、X线、B超、血清肿瘤标志物等系统体检未见异常,于南方医院PET中心进行健康检查者。 1.2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组收集2004年3月至2011年9月,因临床高度怀疑或已经确诊为胆道系统恶性肿瘤而接受PET/CT检查的患者126例,男78例,女48例,年龄16~87岁,平均年龄为60.5岁。这些患者在接受PET/CT检查1周之内,均接受过常规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B超,上腹部CT或MRI、MRCP),其中96例患者接受上腹部增强CT检查。部分患者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经皮肝脏穿刺胆道造影(PTC)检查。对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查,82.5%(104/126)测定血清胃肠道相关抗原CA19-9,78.6%(99/126)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63.5%(80/126)测定血清甲胎蛋白(AFP)。原发病灶及区域淋巴结的诊断经手术病理学、活组织病理学、胆道刷片细胞学或2种以上影像学检查证实,远处转移灶的诊断经腹腔镜或剖腹探查、组织病理学、影像学(B超、CT、MRI或PET/CT)、临床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证实。所有病例随访时间均6个月。 2、主要仪器与显像剂 PET/CT扫描仪(Discovery LS)、加速器(PETtracer)、化学合成模块(Tracerlab F-X F-N)系统均购自美国GE公司,18F-FDG通过模块自动合成,放化纯度95%。 3、显像方法及条件 空腹6h以上,注射显像剂前检测血糖、称体重、量身高后,平静状态下通用三通管经手背静脉注射18F-FDG5.5MBq/kg。随后在暗室内静卧1h左右,排尿后行全身PET/CT显像。所有患者扫描前1h左右口服质量分数为1.5%泛影葡胺600ml,扫描前5min再口服200ml;怀疑有胃肠道病变患者或因胃肠道生理性浓聚而影响诊断的患者进行延迟显像以明确诊断。显像包括CT平扫及PET发射扫描。扫描范围从股骨中段至颅顶。 4、图像重建及融合 PET图像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OS-EM),图像衰减校正采用CT扫描数据。CT重建采用标准重建法,重建层厚为4.25mm,将PET和CT图像传送到Xeleris工作站,进行帧对帧图像对位融合显示。 5、PET/CT图像分析 5.1定性分析 所有PET图像、CT图像及PET/CT融合图像都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PET/CT和单独CT图像分别经3位有PET/CT诊断经验和3位有影像诊断经验的高年资医师独立阅片,在了解简单病史的情况下,根据下列诊断标准判定病变性质: 5.1.1原发灶诊断标准 5.***.1.1胆囊癌 18F-FDG PET显像于胆囊区见放射性浓聚程度高于周围正常组织,同机CT于相应部位见胆囊壁呈不规则或不均匀性增厚,或胆囊腔内见软组织肿块;5.***.1.2肝外胆管癌 18F-FDG PET显像于胆管见放射性浓聚程度高于周围正常组织,同机CT于相应部位见胆管壁局限性增厚或软组织肿块形成,伴上段胆管或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5.***.1.3肝内胆管细胞癌 18F-FDG PET显像于肝内见放射性浓聚程度高于周围正常组织,同机CT于相应部位见低密度肿块,伴病灶周围肝内胆管扩张。 5.***.1.4若仅有CT形态学的改变,代谢未见增高者,诊断为PET/CT良性病变。 5.1.2门静脉或腔静脉癌栓诊断标准 CT显示门静脉或腔静脉及其分支增宽,18F-FDG PET显像见局限性高代谢病灶,考虑门静脉或腔静脉癌栓形成。 5.1.3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 区域淋巴结直径0.05)。 2.1.3远处转移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111例中,经证实发生远处转移者56例(胆囊癌10例,肝外胆管细胞癌1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35例)。18F-FDG PET/CT显像发现所有远处转移灶,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远处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均为100%(56/56、55/55、56/56、55/55、111/111)。89例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上腹部增强CT检查,部分患者加扫胸部CT,经证实有远处转移者46例。增强CT发现有远处转移者11例,包括1例假阴性。增强CT诊断远处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21.7%(10/46)、97.7%(42/43)、90.9%(10/11)、53.8%(42/78)及58.4%(52/89)。18F-FDG PET/CT显像发现远处转移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明显高于增强CT(100%vs.21.7%, P=0.000;100%vs.53.8%,P=0.000;100%vs.58.4%, P=0.000)。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为腹膜,占50%(28/56),其次为腹腔外淋巴结42.9%(24/56)、骨32.1%(18/56)和肺25.0%(14/56)。本研究中还发现肾上腺转移5例,肌肉及软组织转移4例,卵巢转移2例,前列腺转移1例。腹腔外淋巴结转移中,最常见的位置为左侧锁骨上下窝,其次是纵隔、下颈部,还包括腋窝、心膈角、胸骨旁、右侧横膈上及腹股沟区。与上腹部增强CT比较,全身18F-FDG PET/CT显像可以发现除腹部以外的远处转移灶,如盆腔系膜、腹腔外淋巴结、肺转移灶及骨转移灶,18F-FDG PET/CT显像还可发现无骨质密度改变的骨转移灶(8例)及容易忽略的全身肌肉转移灶(4例)。 2.218F-FDG PET/CT显像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分期中的临床价值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111例,接受18F-FDG PET/CT显像之后,42例病例因发现了常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的远处转移或周围组织浸润,而提高临床分期;1例因排除了肺转移而降低临床分期。有4例错误分期,其中3例低估分期,1例高估分期。 2.3肿瘤标志物CA19-9、CEA及AFP 本研究中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标准:CA19-937.0U/ml, CEA5.0μg/L, AFP20.0μg/L。104例CA19-9检查者中,胆道系统恶性肿瘤者93例;CA19-9升高者为73例,其中恶性者为66例,CA19-9诊断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1.0%(66/93)和36.4%(4/11)。99例CEA检查者中,胆道系统恶性肿瘤者90例;CEA升高者为25例,其中恶性者24例,CEA诊断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26.7%(24/90)和88.9%(8/9)。58例怀疑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AFP检查,其中恶性病变者55例,只有7例AFP升高,AFP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阳性率为12.7%(7/55)。 [结论] 1、18F-FDG PET/CT显像对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绝大多数(93.7%)病灶表现为18F-FDG高摄取,有利于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2、少部分囊腺癌、高分化腺癌及高分化胆管细胞癌18F-FDG PET/CT显像易出现假阴性,而炎症及增殖性病变18F-FDG PET/CT显像易出现假阳性,应当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排除干扰;3、18F-FDG PET/CT显像在发现周围组织浸润及远处转移方面明显优于增强CT;4、18F-FDG PET/CT显像对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原发病灶、血管浸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与增强CT相近,但是对部分患者的诊断具有补充价值;5、18F-FDG PET/CT显像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分期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因发现了常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的远处转移或周围组织浸润,而改变了38.7%患者的临床分期。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