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收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     者:孙萍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肖文良

授予年度:2009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主      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急性冠脉综合征 影像学诊断方法 

摘      要:目的: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迅速上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心脏不良事件的主要机制是不稳定斑块(又称易损斑块)的破裂、血栓形成和继发血管痉挛等因素的参与,有时这些易损斑块并没有造成显著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但它却是急性冠脉事件的病理基础。因此,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比冠状动脉斑块所造成的管腔狭窄程度更有意义。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有助于进行冠心病危险分层,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稳定斑块,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综述各种影像学方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及应用限度。 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经过浏览,选择近年发表的证据支持度强、相关性好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选读或精读,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结果:目前针对斑块的影像学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创性的检测方法,如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另一类是有创检测方法,如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和触摸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拉曼光谱学检查、冠状动脉内血管镜等。 冠状动脉造影术作为金标准可以观察管腔狭窄程度,但不能评价管壁及斑块的稳定性;而血管内超声目前被认为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金标准,不但能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的代偿性重构、评估斑块的性质,还可引导支架定位及判断介入治疗的即时效果,弥补了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不足,但其不能定量斑块的成分,在如何区分富含脂质斑块、坏死核心和血栓方面存在局限性;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具有同时显示管腔和斑块的能力,可以同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出较准确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诊断,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术、血管内超声有良好相关性,但易受呼吸、心率、重建时相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磁共振成像有较高的软组织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可以区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钙化、脂质、纤维和出血区病理成分,也可以量化斑块的大小、形状和成分,它是最有潜力的对斑块进行非侵入检查和综合评价的方法。但它对斑块性质的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核医学技术在炎症细胞的浸润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拉曼光谱学检查目前的技术限制了其在易损斑块识别上的独立应用,但可与其它技术联合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接近组织分辨率,能更好地描述斑块形态学特征及性质,但其操作过程中需要暂时阻断血流是其最重要的弱点;冠脉内血管镜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状动脉进行正确的病理诊断,有助于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且对血管内血栓、斑块等的预测可评价疾病的预后,但由于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相同的弱点而使推广受限。 结论:各种检测方法有各自的优势和其局限性。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应用无创手段精确评估斑块将成为可能。这将为正确评估冠状动脉内斑块结构及成分特点、监测其演变过程、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新的依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