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学生攻击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收藏
中学生攻击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学生攻击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顾璇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姚荣英

授予年度:2012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5[医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10[医学] 

主      题:中学生 攻击行为 亲子依恋 交往焦虑 外显自尊 

摘      要:目的: 了解中学生攻击行为现状,并探讨亲子依恋、交往焦虑和外显自尊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方式,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改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安徽省蚌埠市四所中学2626名中学生,采用攻击行为量表、亲子依恋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外显自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分析中学生攻击行为在不同学习阶段,性别,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管教方式和父母教育态度是否一致之间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中学生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交往焦虑和外显自尊的相关性;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中学生交往焦虑与外显自尊在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并绘制路径图。 结果: (1)中学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和攻击行为总分得分分别为13.73±4.90、13.06±3.29、12.27±3.70、15.85±4.72、17.35±5.30、72.27±16.02。 (2)中学生身体攻击得分初中生高于高中生,间接攻击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家庭类型对敌意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是否独生子女及母亲文化程度对间接攻击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文化程度对身体攻击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父亲职业对间接攻击、愤怒和攻击总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管教方式对攻击总分及5个因子分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母亲职业对身体攻击、间接攻击、愤怒和攻击总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母亲管教方式及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身体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和攻击总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4)除言语攻击之外,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与攻击行为各因子及攻击行为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亲子依恋总分与身体攻击、愤怒、敌意和攻击行为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交往焦虑与攻击行为各因子及攻击行为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外显自尊与身体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和攻击行为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言语攻击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 (5)中学生交往焦虑和外显自尊在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6.12%和7.50%。由路径图可见,攻击行为受亲子依恋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交往焦虑对攻击行为只有直接作用,外显自尊通过交往焦虑的中介对攻击行为起间接作用,亲子依恋对攻击行为的效应值最大。 结论: 中学生亲子依恋、交往焦虑和外显自尊均不同程度的对攻击行为产生影响。改善亲子关系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另外,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中学生的自尊水平,降低其交往焦虑程度,也可起一定的效果。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