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主动脉瓣置换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分析 收藏
主动脉瓣置换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分析

主动脉瓣置换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分析

作     者:刘鸿昊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超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医学] 

主      题:主动脉瓣置换 生存质量 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 平均跨瓣压差 

摘      要: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不匹配现象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周期、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院外死亡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评估平均跨瓣压差、主动脉瓣流速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早期的观察价值,以及患者术后再次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年使用短期生活质量量表(the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比较了解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情况;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问卷量表得出再次出现症状患者比例、心功能分级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根据患者置换瓣膜后有效开口面积大小将89例患者分为匹配组和不匹配组(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指数≤0.85cm2/m2定义为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根据每个患者身高体重计算其体表面积并通过心脏彩超测量患者有效开口面积,用以评估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周期、术后早期瓣膜开口面积、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院外死亡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情况。单因素分析比较术后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年龄、性别、体表面积、身体质量指数、左室功能受损(EF50%)、术后有效开口面积、平均跨瓣压差、主动脉瓣峰值流速、左室舒张末及收缩末内径、术后EF值、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生物瓣的置换等相关因素,将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平均跨瓣压差、主动脉瓣流速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早期的观察价值,以及患者术后再次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对象总数为89例,死亡患者共6人;通过SF-36量表评估,完成随访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平均总得分478.43±142.14;患者在术后1年相对基线调查示各维度及总得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但只有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和活力四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得出:术前不同EF值、NHYA分级及术后不同有效开口面积指数患者生存质量得分差异明显(p0.001),且LVEF值越高、有效开口面积指数越大,得分越高;而肥胖、置换生物瓣以及高平均跨瓣压患者差得分较低(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生存质量与术前LVEF值及有效开口面积大小呈正相关,与身体重量指数及平均跨瓣压差大小呈负相关。研究对象中有25例(28.1%)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患者,2例严重不匹配;匹配组与不匹配组间患者性别、体表面积、身体质量指数、瓣膜类型(生物瓣的置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匹配现象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匹配组术后主动脉瓣流速、平均跨瓣压差、峰值压差明显低于不匹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统计分析,不匹配组死亡率高于匹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也高于匹配组(p0.001)。可见不匹配现象对患者术后院外死亡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存质量有显著影响。研究对象中28例症状患者,症状组不匹配发生率为65.6%,无症状组不匹配发生率7.1%。年龄、女性、BMI、左室功能受损可能是患者出现症状的术前危险因素;生物瓣置换、高平均跨瓣压差、高跨瓣峰值流速可能是术后危险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左室功能受损(p=0.040,OR=1.57),高平均跨瓣压差(p=0.002,OR=3.34)是术后患者出现不适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生存质量较术前改善,但术前左室功能下降、肥胖、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术后高平均跨瓣压差是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2.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常见,且可增加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院外死亡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在低EF值行手术治疗后,术后仍会有较高风险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同时高平均跨瓣压差可能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功能不全症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早期应重视平均跨瓣压差的变化。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