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坚;周晓燕;李小秋
授予年度:2008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透明细胞肉瘤 12、22号染色体异常 EWS-ATF1易位融合基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摘 要:目的 分析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探讨分子遗传学在透明细胞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1993年1月-2007年12月(15年)间本院手术病例和病理门诊会诊透明细胞肉瘤病例9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对其中附有随访资料的31例病例进行预后分析。收集30例恶性黑色素瘤和30例滑膜肉瘤作为对照组分析。 2.采用EnVision两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所用抗体包括S-100蛋白、Melanoma(HMB45)、Melan-A(A103)、Melanoma(PNL2)、小眼转录因子(MITF)、酪氨酸激酶(Tyrosinase)、上皮膜抗原(EMA)和广谱角蛋白(AE1/AE3)等。 3.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9例透明细胞肉瘤中的EWS-ATF1融合基因,以30例恶性黑色素瘤和30例滑膜肉瘤作为对照组,分析该融合基因在透明细胞肉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融合亚型与临床病理学之间的关系。 结果 1.临床特点总结如下: (1)性别:92例透明细胞肉瘤患者中,男性38例(41.3%),女性54例(58.7%),男女之比为1:1.4。 (2)年龄:患者年龄在10-80岁之间,中位年龄37.0岁,平均年龄37.6岁。其中20-40岁患者45例,占48.9%(45/92)。 (3)部位:3例原发部位不明;其余89例病例以四肢为多见,共77例(86.5%),其中46例发生在肢端,占全部病例的51.7%;足和踝部33例,占全部病例的37.1%;其他少见部位12例,包括躯干6例,头颈部6例。 (4)临床表现:绝大多数病例表现为局部缓慢性生长的肿块或肿胀,半数病例伴有疼痛或触痛感。术前病程从2个月至7年不等,中位病程18个月。表皮多正常,无色素性病变存在。 (5)影像学检查:透明细胞肉瘤X线多表现为软组织阴影,CT和MRI能清晰显示肿块,尤以MRI为辅助检查的首选。透明细胞肉瘤在MRI上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影,类似良性肿物,含黑色素较少时其T1WI与肌肉组织信号强度类似或低于周围肌肉影,在T2WI上信号增强,增强T1WI可被强化;含黑色素较多时,其MRI表现与恶性黑色素瘤相似,T1WI信号强度高于周围肌肉组织,而T2WI上信号减弱。同位素和PET-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肿瘤转移灶。 (6)治疗:所有患者均行肿块切除术,4例术后行放疗,11例术后行化疗,6例术后行放疗和化疗联合治疗,10例术后未作辅助治疗;(7)预后:有随访资料的31例透明细胞肉瘤病例中9例复发,复发时间1个月-5年,平均33.8个月。11例发现淋巴结、肺等处转移。5例死于肿瘤,术后存活时间4个月-5年,平均18个月。 2.病理学检查: (1)大体形态:除3例外,均为单发。肿瘤周界相对清晰,无包膜,分叶状或结节状,质地坚实,直径为1.0-7.0cm,平均3.2cm,中位3cm。切面呈灰白色,部分病例可见灶性出血、坏死或囊性变,约20%的病例可见点状或斑状暗褐色或黑色区。 (2)组织形态:由束状、巢状或片状的瘤细胞组成,其间为纤细或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间隔,网状纤维染色能清晰显示巢状或器官样排列结构。瘤细胞呈多边形、卵圆形或胖梭形,胞质透亮,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淡染或呈空泡状,可见明显的嗜伊红色或嗜双色性核仁,核分裂象0-5/10HPF,平均1/10HPF。约40%的病例内可见多核巨细胞,胞核位于胞质周边排列(花环状)。约20%病例于瘤细胞内可见黑色素颗粒,少数病例内间质可伴有黏液样变性。复发或转移性肿瘤中,瘤细胞可显示明显的异型性。 3.免疫组化标记: S-100蛋白(39/40,97.5%),HMB-45(37/42,88.1%),A103(11/23,47.8%),PNL2(21/25,84.0%),MITF(6/11,54.5%),Tyrosinase(6/14,42.9%),EMA(3/23,13%),AE1/AE3(2/23,8.7%)。 4.分子遗传学: 除外6例RNA质量较低的病例,余23例透明细胞肉瘤病例中有12例存在融合基因(52%,12/23),其中EWS-ATF1 1型融合基因11例,占阳性病例的91.7%(11/12);EWS-ATF1 3型融合基因4例,占阳性病例的33.3%(4/12)。3例病例中同时存在1型和3型融合基因。未发现EWS-ATF1 2型融合基因。对照组恶性黑色素瘤和滑膜肉瘤中均未检测到EWS-ATF1融合基因。 5.对照组: (1)30例恶性黑色素瘤病例中,男性18例(60%),女性12例(40%),男女之比为1:1.5。年龄在30-80岁之间,平均年龄61.3岁,中位年龄63.5岁。肿块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