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1700—1978年云南山地掌鸠河流域耕地时空演变的网格化重... 收藏

1700—1978年云南山地掌鸠河流域耕地时空演变的网格化重建

Gridded reconstruction o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ropland in the Zhangjiu River Basin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1700 to 1978

作     者:霍仁龙 杨煜达 满志敏 HUO Renlong;YANG Yuda;MAN Zhimin

作者机构: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都610065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出 版 物:《地理学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0年第75卷第9期

页      面:1966-198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2803[工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082802[工学-农业水土工程] 08[工学] 0828[工学-农业工程]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120405[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6056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70010) 

主  题:历史耕地 网格化重建 小尺度区域 近300 a 山地 

摘      要:基于多源数据资料重建小尺度区域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深入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机制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从流域尺度聚落格局演变重建到聚落尺度耕地数量和空间分布重建,再到流域尺度耕地格局重建的思路,以云南山地典型的中小流域为研究区,以历史文献资料、田野考察资料、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档案资料、现代统计资料、地理基础数据为支撑,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因素(坡度、海拔高度)、人文因素(人口、政策、农业技术、耕地与居民点距离),设计了历史时期山地小尺度区域耕地网格化重建模型,重建了1700—1978年具有明确时间和空间属性的网格化耕地格局。结果表明:①掌鸠河流域的耕地面积近300 a增长6.3倍,垦殖率从1700年的2.1%上升到1978年的15.6%。②不同地形区的耕地面积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山区和半山区的耕地面积最大,且增长速度最快;平坝区和中下游河谷区的耕地面积增长相对平缓,是自然环境、人口、政策和农业技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通过总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等对结果进行验证,证明了重建结果的合理性。本文设计的网格化重建模型可以为模拟具有明确时间和空间属性的小尺度区域历史耕地网格化数据集提供参考。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