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藏南帕里至达吉地带的上地壳结构特征──REFTEK顺带广角地... 收藏

藏南帕里至达吉地带的上地壳结构特征──REFTEK顺带广角地震观测结果分析

The Upper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Area from Pagri to Dagyi in the Southern Tibet from Piggyback REFTEK Wide-angle Seismic Data

作     者:黄立言 卢德源 赵文津 Yizhaq马可夫斯基 S.L.克来姆佩雷 

作者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系 

出 版 物:《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Acta Geoscientia Sinica)

年 卷 期:1996年第17卷第2期

页      面:165-17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4[理学-构造地质学] 070801[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0708[理学-地球物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美国科学基金 

主  题:地震测量 上地壳结构 拆离带 喜马拉雅地区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1992年中美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与综合研究项目第一阶段(INDEPTHI-1)广角地震观测资料利用Seis81程序(Cerveny,1981)进行二维解释所获得的帕里一达吉地带的上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成果为:(1)前寒武结晶基底之顶界表现为R1界面。据本项目地质调查,藏南拆离系(STDS)在帕里以北约10km处出露,向北缓倾并向地下延伸。认为R1界面不仅是结晶基底之顶界的反映,而且STD可能沿着R1界面展布,也即R1界面同时是一条沉积盖层和基底之间的拆离层。R1界面埋深3±0.6—11±0.6km。(2)上述拆离层在萨马达一达吉之间,以R1界面之上的负速度梯度楔状体(LVL)为特征。LVL可能是STDS活动时拖带下沉的中生代特提斯沉积,或可能是含水破碎带。(3)在结晶基底内部存在第二条拆离带(LVZ),表现为T2反射波组。LVZ在帕里埋深8.5±0.6km,向北陡倾,至萨马达为22.5±0.6km深;再向北,倾角变缓,至达吉之下,达27±0.6km深。LVZ在帕里─萨马达之间,厚仅0.5km;至达吉,增厚至5km;也具楔形负速度梯度带性质;它可能是花岗岩局部融熔体之反映。(4)在萨马达─达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