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纪-古近纪挤压构造的发现与盆地性质探讨
Discovery of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compressional structure and basin properties of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作者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 自然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61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东营257002 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春130021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163712
出 版 物:《岩石学报》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0年第36卷第8期
页 面:2383-239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4[理学-构造地质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121201108548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2150)联合资助
主 题:挤压构造 构造特征 断层相关褶皱 生长地层 白垩纪-古近纪 盆地性质 松辽盆地南部
摘 要:松辽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部,毗邻太平洋板块,是叠置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规模最大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断、坳双重结构。自白垩纪以来,松辽盆地南部主要经历两期挤压作用:NW-SE向挤压作用发生在下白垩统营城组碎屑岩段-上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挤压作用持续了18Myr;近E-W向挤压作用发生在四方台组-古近系沉积时期,挤压作用至少持续了39.1Myr。两期挤压作用都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点,第二期挤压作用的变形强度远大于第一期,并且在明水组沉积晚期变形强度最大,这期挤压作用奠定了松辽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下白垩统营城组上部碎屑岩段-上白垩统泉头组和四方台组-古近系的沉积作用分别记录了第一期、第二期挤压作用形成的反转构造和断层相关褶皱的变形过程。上述构造在不同时期隆升速率与沉积速率之间的关系,控制了盆地的沉积范围、沉积地层的厚度和接触关系在空间上的变化。松辽盆地在上述两个构造演化阶段都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陆内区域,盆地性质都应属于陆内挤压坳陷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