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国内外低煤阶煤层气地质差异性与聚气模式探讨 收藏

国内外低煤阶煤层气地质差异性与聚气模式探讨

Ge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accumulation modes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low-rank coalbed methane

作     者:王刚 杨曙光 李瑞明 伏海蛟 WANG Gang;YANG Shu-guang;LI Rui-ming;FU Hai-jiao

作者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煤层气研究开发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9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 

出 版 物:《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ural Gas Geoscience)

年 卷 期:2020年第31卷第8期

页      面:1082-109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20[工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工学] 082002[工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基  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9D01B4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编号:2016ZX05043-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U1703126)联合资助 

主  题:低煤阶煤层气 地质差异 次生生物气 气候条件 聚气模式 

摘      要:全球低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层厚度大、含气量偏低、渗透性好、单井产量高,成为煤层气地质评价与产业发展的重点。国外低煤阶煤层气产量已占煤层气总产量的80%,而中国仅为1.8%。通过国内外低煤阶煤层气资源分布、勘探开发进展、地质差异性、成藏共性特点及聚气模式等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低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主要赋存于新疆侏罗系、内蒙古东部白垩系及中国东北地区古近系煤层;在以挤压、碰撞为主的构造演化背景下,中国低煤阶煤层物性显著变差,湿润气候区降雨或干旱气候区山前冰川融水的补给使煤层产生次生生物气,但区域动力变质、岩浆接触热变质所产生的热成因气,使新疆、中国东北地区低煤阶煤层含气量普遍偏高;地质差异性导致中国低煤阶煤层气风化带深、聚气模式多样、产气量偏低;气候条件、构造演化对低煤阶煤层气聚集影响显著,“淡水补给生气、“圈闭聚气是国内外低煤阶煤层气成藏且气井高产的共性主控因素,但生气、聚气阶段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特点的煤层气藏;中国低煤阶煤层气“甜点区评价应注重一定埋深、高煤层水矿化度、单斜/向斜的承压水滞留区或断块、背斜等圈闭部位。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