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活动地块假说理论框架的提出、发展及未来需关注的科学问题 收藏

活动地块假说理论框架的提出、发展及未来需关注的科学问题

THE CONCEPT,REVIEW AND NEW INSIGHTS OF THE ACTIVE-TECTONIC BLOCK HYPOTHESIS

作     者:郑文俊 王庆良 袁道阳 张冬丽 张竹琪 张逸鹏 ZHENG Wen-jun;WANG Qing-liang;YUAN Dao-yang;ZHANG Dong-li;ZHANG Zhu-qi;ZHANG Yi-peng

作者机构: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珠海519082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710054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兰州730000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出 版 物:《地震地质》 (Seismology and Geology)

年 卷 期:2020年第42卷第2期

页      面:245-27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理学-地质学] 0819[工学-矿业工程] 070801[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07[理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708[理学-地球物理学] 0816[工学-测绘科学与技术]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0100)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901) 广东省引进人才创新团队(2016ZT06N3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90861,41774049,41572197,41674051)共同资助 

主  题:中国大陆 活动地块 边界带 构造特征 强震活动 

摘      要: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假说,不仅可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分布,同时基于其理论和定义可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带往往由活动构造带组成,一般宽约几km至百余km,是强烈地震的多发区。活动地块假说指出,已发生的近100%的8级以上强震、约80%的7级以上强震震中均位于地块边界带上。近年来,中国大陆几次7级以上强震也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这不仅验证了活动地块假说的理论模型,同时还预测了未来强震就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内某些有利于应力集中的部位。活动地块假说经过近20a的发展,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其理论框架,奠定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强震预测的理论基础,正推动着强震预测由概率预测向物理预测过渡。但就活动地块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而言,还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回答和解释。众所周知,强震是活动地块边界带特殊构造部位应变逐渐积累、介质突发失稳和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预测的突破性进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其整个物理过程的基础之上。因此,以边界带断裂的活动性、现今的变形状态、深浅构造的耦合关系、强震孕育环境及震源物理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机理与预测的研究,是活动地块理论完善和研究未来关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科学问题。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