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浅谈三阴交位置的变迁 收藏

浅谈三阴交位置的变迁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location change of Sanyinjiao(SP 6)

作     者:杨鸿静 谢俊 张萌 吴松 YANG Hong-jing;XIE Jun;ZHANG Meng;WU Song

作者机构: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武汉430061 

出 版 物:《中国针灸》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年 卷 期:2020年第40卷第6期

页      面:683-68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5[医学-中医学] 100512[医学-针灸推拿学] 10[医学] 

基  金: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29号 湖北中医名师工作室项目:鄂卫生计生通报〔2018〕15号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治未病科研团队项目:2017ZX2004 

主  题:穴,三阴交 腧穴定位 文献研究 

摘      要: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有健脾和胃、养肝益肾之功,是治疗脾胃及妇科疾病的要穴,临床上应用甚广。现代针灸书籍、图谱、模型皆载其定位为小腿内侧,胫骨内侧缘后际,内踝尖上3寸。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各类古籍和现代文献对三阴交定位的描述不尽相同,主治作用也存在较大差异,故笔者对三阴交定位变迁进行考证,以求为其临床运用提供参考。1古代医籍考证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延平年间的《黄帝明堂经》[1]记载三阴交的定位为“在内踝上八寸骨下陷者中;西晋黄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医心方·卷二·孔穴主治法第一》[2]中载:“三阴交二穴,在内踝上八寸,骭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足太阴脾,又足厥阴肝。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