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Tessier-AAS法的华中大农区污染红土Pb赋存形态... 收藏

基于Tessier-AAS法的华中大农区污染红土Pb赋存形态非生物转化机制研究

Application of Tessier-AAS to the Non-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Chemical Speciation of Lead in Red Soil in Agricultural Area of Central China

作     者:范春辉 张颖超 王家宏 FAN Chun-hui;ZHANG Ying-chao;WANG Jia-hong

作者机构: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084 

出 版 物:《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年 卷 期:2015年第35卷第2期

页      面:534-53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2803[工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082802[工学-农业水土工程] 08[工学] 0828[工学-农业工程] 120405[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 

基  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2012M511968)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2JK047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107065)资助 

主  题:Pb 酸性红土 化学形态 Muller指数 转化机制 

摘      要: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典型的重金属污染场地包括金属矿山、公路沿线、工业集中区、农业耕地等。对于事关农业安全生产的大农区,土壤超量重金属往往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甚至使用价值丧失,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实际上,农作物体内累积重金属量与土壤活性重金属关系更加密切,这部分重金属主要以可交换态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碳酸盐结合态、Fe-Mn氧化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相互转换。因此,明确土壤条件对重金属有效性的作用规律,有望从源头上降低重金属对农作物的污染风险。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以华中大农区酸性网纹红土为检测对象,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揭示不同条件对红土Pb形态转化的非生物调控机制。结果表明:红土样品Pb总量为32.56mg·kg-1,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推荐值,但比全国土壤Pb平均含量要高。不同形态Pb含量分布为残渣态Fe-Mn氧化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其中残渣态Pb占Pb总量的54.55%。红土pH值通过改变无机胶体和有机质表面电荷量来控制Pb的结合行为和可交换态含量;不同含水率导致红土氧化还原电位差异,进而影响Pb的形态转化行为。此外,秸秆加入量和老化时间也能改变Pb的形态分布,但残渣态Pb含量始终最高。红土Pb的Muller指数Igeo为0.302 5,表明土样采集区人为污染值得注意。Tessier连续提取-AAS法能有效表征红土Pb赋存形态的非生物转化机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