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资本循环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机制研究——以秦始皇陵... 收藏

资本循环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机制研究——以秦始皇陵为例

Rural social space production mechanism in a Great Relics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pital circulation theory of Harvey:A case of Qin Shihuang Mausoleum

作     者:吴冲 朱海霞 彭邦文 WU Chong;ZHU Haixia;PENG Bangwen

作者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27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27 

出 版 物:《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年 卷 期:2020年第39卷第5期

页      面:751-76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601[历史学-考古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6[历史学] 060109[历史学-专门考古]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基  金: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9S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173) 

主  题:社会空间 空间生产 资本循环 大遗址 秦始皇陵 

摘      要:中国大遗址名录中80%以上的大遗址位于城郊或郊野地区,遗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析大遗址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实现大遗址区乡村振兴的关键。论文以秦始皇陵大遗址区为案例地,探寻资本逻辑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机制。研究发现:①资本对最优区位的选择产生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由于各村庄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保护区划的限制条件及其与已开发遗存点距离等因素存在差异,资本的选择性投入产生了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②村庄生产方式调整是大遗址区社会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是在文物保护的框架下,由于旅游开发的正外部性促进资本流动影响到村庄生产方式调整,进而影响社会关系转变的过程。③政府政策措施对大遗址区资本的引导控制是外部影响因素。大遗址的文物脆弱性决定了展示利用过程中必须保证政府的强干预性,村庄生产方式转变可能产生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因此需要政府权力的介入,进一步导致了村庄生产方式调整。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是一个动态演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政府有效管理、市场与村庄社区合理介入才能保障大遗址区乡村合理发展与转型。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