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辽代绿琉璃瓦残块的分析研究 收藏

辽代绿琉璃瓦残块的分析研究

Technological Analyses and Research of the Green Glazed Tile Fragments in Liao Dynasty

作     者:孙凤 王若苏 许惠攀 刘成 黄风升 SUN Feng;WANG Ruo-su;XU Hui-pan;LIU Cheng;HUANG Feng-sheng

作者机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 

出 版 物:《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年 卷 期:2019年第39卷第12期

页      面:3839-384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601[历史学-考古学]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6[历史学] 060109[历史学-专门考古]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8YJCZH15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M613182) 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6JZ070) 西北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5NM25)资助 

主  题: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 新立遗址 绿琉璃瓦 工艺研究 

摘      要:琉璃瓦作为古代高等级的建筑材料,从北魏时期就在宫殿、皇家寺庙上开始应用,辽宋时期除了应用在皇室建筑上,并且开始在陵园建筑上使用琉璃瓦。现存的明清时期琉璃瓦普遍存在釉层大量脱落的状况,但研究的这件辽代的绿琉璃瓦残块上,虽然釉层极薄、冰裂纹遍布、表面发白,釉层却整体保存十分完好,几乎没有明显起翘脱落,且具有很好的强度。采用超景深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对辽宁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中的新立遗址出土绿琉璃瓦残块进行胎、釉的成分分析,研究其烧造工艺,并对其保存现状和釉层保存完好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该绿琉璃瓦胎体原料为优质瓷土加上少量小颗粒砂石,其晶相有石英、α-方石英、硅线石、刚玉,是瓷土作胎的较早范例,为我国使用瓷土烧制琉璃瓦的早期历史和工艺发展提供了佐证。绿色釉层属于PbO-SiO 2-Al 2O 3基础釉体系,以Cu为呈色元素,Pb含量低于明清琉璃瓦,其成分中ZnO的缺失可能是釉面青绿色深浅不一、光泽度较低的原因。绿釉几乎无剥离,胎釉结合强度很好,是由于低铅薄釉降低了热膨胀系数、缓解了应力,胎釉热膨胀系数相配,表层浅裂缝不易联通内部与外界环境。加之其使用和保存环境都较为干燥,降低了水的影响,几乎没出现吸湿膨胀和冰冻膨胀。该工作可为相似文物样品的研究、辽代建筑琉璃构件工艺的研究和琉璃文物的病害和保存提供参考。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