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机制特征 收藏

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机制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FOCAL MECHANISMS IN THE DOWNSTREAM RESERVOIR AREAS OF JINSHA RIVER

作     者:段梦乔 赵翠萍 DUAN Meng-qiao;ZHAO Cui-ping

作者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 辽宁省地震局沈阳110031 

出 版 物:《地震地质》 (Seismology and Geology)

年 卷 期:2019年第41卷第5期

页      面:1155-117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801[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819[工学-矿业工程] 07[理学] 0708[理学-地球物理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16[工学-测绘科学与技术] 

基  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15IES010303)资助 

主  题:金沙江下游水库区 震源机制解 鲁甸地震余震区 矩心深度 

摘      要:文中选取金沙江下游水库区溪洛渡-乌东德段为研究区,采用CAP和GPAT方法获得区域内2016-2017年2. 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各分区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地震活动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溪洛渡大坝及邻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以逆冲型为主,其次为走滑型,主要分布在峨边-金阳断裂带中段附近。节面走向在NNW-NE范围内的地震与区域断裂带的分布特征相符,且一些较大地震的发生受区域构造控制。2)尚未蓄水的白鹤滩、乌东德大坝及邻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其中左旋走滑型地震与小江断裂带和普渡河-西山断裂的活动性质相符。区域内存在多组断裂的交会部位,震源机制解的节面走向离散分布,孕震环境较为复杂。3)鲁甸地震余震区的震源机制解以逆冲型和走滑型为主,呈L形分布,其中长轴近EW向,短轴近NNW向。大量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可能存在近EW向的隐伏构造,不同类型的断层共同控制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发震构造十分复杂。4)各分区的地震矩心深度集中在5~15km范围内,推断研究区孕震层在深度为5~15km的中上地壳内。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