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伊卡洛斯形象在19世纪的演变——以歌德笔下的欧福里翁-拜伦、... 收藏

伊卡洛斯形象在19世纪的演变——以歌德笔下的欧福里翁-拜伦、波德莱尔与斯特凡·格奥尔格的几篇诗作为例

The change of the image of Ikarus in the 19^(th) century——Euphorion-Byron in Goethe's Faust,several poems of Baudelaire and Stefan George as examples

作     者:杨宏芹 YANG Hong-qin

作者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 版 物:《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 卷 期:2014年第40卷第5期

页      面:20-27页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108[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5[文学] 

主  题:伊卡洛斯 斯特凡·格奥尔格 歌德 拜伦 波德莱尔 

摘      要:在古希腊神话里,伊卡洛斯由于不听父亲的劝告而飞得太高,翅膀被太阳融化,坠海而死。后人将他阐释成各种形象,如追求爱与美的诗人与爱人,追求自由的英雄、革命者、反叛者与乌托邦主义者。在19世纪,有三位大诗人——拜伦、波德莱尔、斯特凡·格奥尔格——续写了伊卡洛斯神话。献身希腊战场的英国诗人拜伦在歌德的《浮士德》里以欧福里翁的形象出现,是一个英雄伊卡洛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把追求美的现代诗人比作不幸坠落的伊卡洛斯,德国诗人格奥尔格则塑造了一个作为诗人-先知的伊卡洛斯,他是变革社会的精神领袖。格奥尔格对伊卡洛斯形象的塑造,成熟于他在伦敦漫游中与拜伦的神交、在巴黎参加马拉美主持的星期二聚会以及对波德莱尔诗歌的熟稔,这可视为一种侨易现象,同时也造就了格奥尔格的伊卡洛斯形象的独特性。身处不同时代、源自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这三位诗人对伊卡洛斯的不同感悟与阐释,展现了伊卡洛斯形象在19世纪的一种侨易过程。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