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锆石对班公湖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物源的制约
Constraints of provenance from detrital zircon of Upper Jurassic-Lower Cretaceous Formation in Bangong Co area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中原油田采油五厂地质研究所河南濮阳457000
出 版 物:《地质科学》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1年第46卷第3期
页 面:847-86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2[理学-地球化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0901[理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972056 4067205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创新项目(编号:07Va081001)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青藏高原南部特提斯缝合带的形成与演化(编号:1212010918013)资助
摘 要:本文对班公湖地区中生代沙木罗组(J_3—K_1s)和日松组(J_3r)地层的碎屑锆石进行了形态学及U-Pb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锆石颗粒粒径约为100~150μm,内部结构清晰,晶体为长柱状,自形程度较高,多数锆石不含暗色包体及浑圆形内核;有些锆石颗粒有扇型分带结构。Th/U比值较大,多数大于0.1,均值约为0.86,说明岩浆的成因以锆石为主体,部分颗粒或晶体可能为变质成因;锆石年龄主要分布在6个区间范围内:1)180~100 Ma,2)350~180 Ma,3)600~450 Ma,4)1100~600 Ma,5)1800~1400 Ma,6)2200~1800 Ma。锆石U-Pb年龄谱对应了羌塘地块经历的几次构造热事件,验证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班公湖地区的物源主要来自其北部的羌塘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