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左家自然保护区采伐迹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收藏

左家自然保护区采伐迹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fauna community of clear-cutting forestland in Zuojia Nature Reserve

作     者:单昱 蒋云峰 殷秀琴 王振海 SHAN Yu;JIANG Yunfeng;YIN Xiuqin;WANG Zhenhai

作者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春130024 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4 东北师范大学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4 

出 版 物:《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

年 卷 期:2014年第20卷第3期

页      面:508-51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207)资助 

主  题: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采伐迹地 非采伐迹地 左家自然保护区 

摘      要:林地采伐后形成采伐迹地,其植被处于逐渐恢复阶段,改变了原有地上植物群落组成及土壤的生态环境.于2011年4月和7月研究了吉林左家自然保护区采伐13-14年迹地和未被采伐的相应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土壤动物学依据.采样生境分别是:蒙古栎+黑桦林采伐迹地,人工落叶松林采伐迹地,蒙古栎+黑桦林和人工落叶松林.结果显示:蒙古栎+黑桦林采伐迹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为251.5只/m2,类群数22类,多样性指数为2.34,显著低于未经采伐蒙古栎+黑桦林的个体密度(309.5只/m2)、类群数(30类)、多样性指数(3.13);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为0.97×104只/m2,类群数20类,多样性指数1.98,均低于未经采伐蒙古栎+黑桦林的个体密度(2.12×104只/m2)、类群数(22类)、多样性指数(2.05).人工落叶松林采伐迹地则相反.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有机质、全氮(P0.05)和含水率(P0.05)相关性不明显.总之,采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动物的群落组结构,但由于采伐前林型不同使得采伐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也存在差异.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