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马鞍列岛人工鱼礁修复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组成及垂直分布特征 收藏

马鞍列岛人工鱼礁修复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组成及垂直分布特征

Assessment of the speciation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in artificial reef waters of Ma’an Archipelago

作     者:石一茜 赵旭 俞锦辰 林军 韩星雨 刘臻 黄宏 SHI Yiqian;ZHAO Xu;YU Jinchen;LIN Jun;HAN Xingyu;LIU Zhen;HUANG Hong

作者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 版 物:《水产学报》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

年 卷 期:2019年第43卷第9期

页      面:1952-196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801[农学-水产养殖] 083002[工学-环境工程]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82803[工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0908[农学-水产] 07[理学] 08[工学] 0828[工学-农业工程]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900704) 上海市科技兴农计划(沪农科字2018第4-16号) 

主  题:人工鱼礁 柱状沉积物 重金属形态 BCR连续提取法 地积累指数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马鞍列岛 

摘      要:为了解马鞍列岛人工鱼礁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组成及垂直分布特征,于2018年6月采集该海域附近柱状沉积物样品,通过测定柱状沉积物粒度组成,同时采用改进后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的连续提取法(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 BCR)分析了7种重金属(Cd、Cu、Zn、Pb、Cr、As、Ni)各形态含量,并结合地累积指数法(Igeo)、相关性以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分析方法,探索了马鞍列岛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结果显示,柱状沉积物粒度组成(D [3,2])以细粉砂粒为主;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总体上随深度呈锯齿状波动,在0.5 m和2.0 m时达到极值;7种重金属总量均可满足我国海洋沉积物质量I类标准;重金属Cd以次生相为主,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F1)、Fe/Mn氧化物结合态(F2)及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F3)3种形态百分组成基本相当,其余6种重金属均以残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7种重金属有效态垂直变化趋势具有周期性和一致性;以惰性元素Ni作为参比,综合3种分析方法进行来源识别,结果显示,柱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Zn、Pb、Cr、As、Ni主要是自然沉积的结果,而Cd在个别深度存在污染累积,是否存在生态风险,还待进一步研究;后续可结合稳定同位素测年法,探索重金属含量及形态随年代的变化,进一步确定重金属污染的历史记录。研究表明,马鞍列岛附近海域重金属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污染程度较低,可较准确地反映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本底值。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